新高考改革带来学校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新高考改革带来学校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陈佩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建议

新高考综合改革涉及到考试方式和内容的调整,以及高校招生录取机制的调整。在变革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涉及到以下方面:取消文理分科。由原来的高考模式中的“3+X”固定模式改为现在的“3+3”,后面的“+3”则是选考科目,在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目(上海与浙江在选考科目的设置上有所差异)中依据本人的喜好与特长任意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等级依据预先确定的比例确定。在考试方式和内容的变革中,主要是提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高校根据自身所设专业招生,取消一本二本之称,履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

一、从学生角度,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新高考采取选考模式。那么根据排列组合,六选三就有二十种选法,而浙江省的选法就有三十五种。同时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也有4次选择机会,每一科都有两次考试机会。站在这个角度,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去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有利于自己的学科与考试时间,缓解高考压力,例如物理学科,对于物理来说,要学完、学好物理的所有知识,并且考试中还要考得特别好,对于一般学生而言是有挑战性的,按照数据说话,在2017年浙江省执行新高考政策之后的第一批参加高考的29.13万考生当中,大约有8万人选考物理。在上海第一年所有参加新高考的学生中,选考物理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0%左右。所以对于物理学科学起来比较困难的学生而言,避开这门学科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升学的可能性。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对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大有作用,愈加积极的引导学生全面的发展。

如果说之前的文理分科的是对高中生的“冰冷”,那么现在的高考选考模式的设计则是充分体现了“选择性”的理念,考虑到考生的个体差异,显得十分有“温度”,并且一举打破了以往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方式。

二、从高中学校角度,学校考虑该如何组织教学的问题

第一,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履行选课与选考模式。依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要建立同一感、避免混乱感。这一时期,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事物容易片面。所以,学校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针对性地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为学生提供学业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的咨询辅导,建立起能够独立判断的能力。

学校该当建立健全选课、考试指导制度。协助学生抉择出最适合本人的考试课程和最有利的考试时间。选课与选考制度主要包含学生选课选考指导手册的编写和指导人员的配备。指导手册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性,可以给出两种方案:(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所有的课程中,按照要求选择课程和考试时间,此种方案适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对未来有规划的学生;(二)学校设计所有的课程和考试时间的方案组合,学生在这些供选择的组合中进行抉择。在指导手册中,都包含选课程序、课程说明和毕业要求。指导人员的配备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设立独立的学生咨询机构;2.建立学生选修课和考试指点中心;3.建立由班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指点小组。

第二,根据浙江和上海的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排表。

年级考试科目考试类别考试时间

高一信息科技合格性考试第二学期末

地理、生命科学(可选择,至少1门)

高二地理、生命科学(已完成的除外)

思想政治、历史、物理、化学

地理、生命科学(学生可选或不选)等级性考试5月中下旬

高三语文、数学、外语合格性考试第一学期末

物理、化学、地理、生命科学、历史、思想政治合格性考试4月中下旬

物理、化学、地理、生命科学、历史、思想政治(已完成除外)等级性考试5月中下旬

学生必须在高一结束之前确定选考科目,而且一旦确定就不得朝令夕改,因为在高二的时候等级考试就已经进行了。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就需要在高一的时候开设所有学科课程,让学生在这一学年里对各个学科均有所了解并确定自己是否擅长。这样的安排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所有学科都在疯狂排课赶进度,以期望学生能够了解更多,为选课打下基础。而忽略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压力,导致学生过早放弃选考科目之外的科目,这些被放弃的课程被学生视作负担,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新高考改革要求学校合理制定课程计划安排课程进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科的等级考试安排在了高二学期的5月中下旬。学校为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一般会推荐学生在这两门科目中选择一门在高二先行通过考试。而在高考改革之前,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科在高中课程结构中都属于相对较小的科目,师资配置相对较少,经常出现一个老师带课带多个班级的情况。由此造成地理和生命科学教师的严重不足,出现巨大缺口,同时,选考科目意味着走班制大势所趋,加大学校对任课教师数量和场地的需求,也对行政班和学科班带来教学管理上的难题。所以,学校加大投入,要完善相应的配备设施,为新高考奠定物质基础和师资力量,使得高考改革顺利落实。

第四,对教师而言,新高考强调的素质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高考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技巧的掌握和做题速度的考核。针对这种倾向,教师注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采纳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才能和速度的加快,方式方法很单一。而新高考推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所以,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课程课程知识,更要在创新实践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给予学生启迪,这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倡导学校合理安排老师教学工作,减少干扰教师教学之事;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引导教师合理看待新高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高考带来的压力。关于老师自身,要培育老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认识;也要学会自我调节。

三、高中学校升学出口的改革:高校招生的指引

高考不仅关系到高中学校,同时也关系到高校,新高考执行的选考模式使得高校的招生制度做出调整。

第一,高校提前公布涉及招生的相关文件。高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特征和发展目的,确定招生专业条件。依据上海市高校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颁布的名单上,37所本科高校共设置专业1096个,对选考科目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的专业,有655个,所占比例高达59.76%;而有专业要求选考科目数的占比如下:

选考科目要求专业数占比

3门28125.63%

2门857.75%

1门756.84%

在2018年拟在浙江招生的1360所高校中,选考科目范围约2.49万个专业,限制选考科目要求的占44.1%,其中要求为1门的占4.9%;要求为2门的占8.2%;要求为3门的占30.9%。考生可以根据高校提前公布专业录取要求及相关数据的分析,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有选择性的填报高考志愿,提前为自己规划未来。新高考的选考形式有利于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双向抉择,这种双向选择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高校的特色办学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在录取环节上,逐渐取消高校履行按学校批次录取的方式,投档方式进行改变。在传统的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中,一般的本科院校被划分为“一批次”“二批次”“三批次”等录取批次,各批次划分具有差异录取分数线,各院校按照批次调档录取,但是,下一批次的院校必须在上一批次院校完成招生任务后才能开始录取。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逐渐取消录取批次,履行“专业+学校”的投档形式,分大类履行专业平行投档,接受不同分数段的考生。[]这种投档方式以专业为导向,使得专业选择与学校选择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EB/OL].[2017-04-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2]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发〔2014〕57号[EB/OL].[2017-04-20].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409/420032014012.php.

[3]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2017年高校选考科目公布[EB/OL].[2017-04-20].http://www.zjedu.gov.cn/news/142527813096882242.html.

[4]傅伟利.高考改革与高校责任主体的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

[5]刘希伟.新试点高考招生制度:价值、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

[6]余澄.王后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定位.分类及结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10).

[7]李宝庆.魏晓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阻力及突破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