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自信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对文化自信的思考

尹京敏

山东省莱州市委党校26140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有机一体,既体现出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又极大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

一、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确认、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所具有的文化优势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也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着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公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型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努力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建构。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无疑是我们党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与战略的高度,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强调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特别是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文化自信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思想观点,科学回答了为何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鲜活元素。

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是汇聚中国力量的源泉。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人民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中华文化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尤其是在今天,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汇聚起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的强大力量。

文化自信是引领价值导向的根本。从一定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活的灵魂所在,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要靠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自身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也要靠思想文化、理论信仰的引领与教育。我们只有始终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对文化自信的坚定、坚守,才不会失去方向、失去自我,才能打牢人民群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筑人民群众的精神高地。

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软实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没有文化自信。在我们国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