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系统后路固定加椎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 2

椎弓根系统后路固定加椎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熊启勇李魁武李犇武

熊启勇李魁武李犇武(建始县人民医院骨科湖北建始445300)

【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4-0218-01

【关键词】椎弓系统治疗应用腰椎滑脱

腰椎滑脱由退行性变、峡部裂、创伤、发育不良及病理性等原因造成,获得持久的稳定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目标。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我院2010年5月~2011年6月采用椎弓根系统后路固定加椎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平均49.6岁,病史6个月~10年。平均5年,按Newman分型:峡部裂型滑脱20例,退行性滑脱8例,外伤性滑脱2例;按Meyerding分级:1度滑脱4例,2度和3度以上滑脱26例。滑脱平面L4~5是6例,L5S1是14例。

1.2临床表现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腰酸痛及下坠感。站立及行走时加重,卧床休息时好转。其中20例有间歇性跛行,大小便无力6例,单侧下肢放射痛18例,双侧10例,跟腱反射减弱18例,拇背伸肌力减弱12例,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16例。所有患者均经6~12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实行手术治疗。

1.3手术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全麻或者连硬麻醉,以病椎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充分显露病变椎棘突、椎板、双侧小关节突和横突。(2)彻底减压:切除病椎的棘突和椎板,切除增生肥厚黄韧带、纤维瘢痕、骨痂及增生内聚小关节,使硬膜囊及神经跟充分减压。(3)复位和内固定:减压满意后,按Roy-Camille法进行椎弓根定位确定TSA角和SSA角。C臂X线机透视下,于滑脱椎体和相邻下位椎体的椎弓根处各植入两枚U形椎弓根螺钉,然后选择适当长度的光滑棒,装配椎弓根螺钉帮系统,再将转棒器卡入光滑棒两端,通过其旋转矫形力量,完全复位和内固定。(4)植骨融合:复位固定满意后,彻底清洗椎间、凿除滑脱椎间上下软骨板,清除破碎的纤维环。髓核及碎层。椎间融合法中16例自体髂骨条,14例取咬除的椎板及关节突碎片。

1.4术后处理术后留引流管48小时,常规抗生素、激素、甘露醇治疗。卧床2周拆线后拍X线复查。严格卧床2个月后起床活动,严格限制腰椎屈伸活动至少3个月。

2结果

2.1根据腰椎健康JOA评分标准按文献[1]评分。本组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评分24~29分16例,17~23分10例,16分一下者4例。临床治愈率79.8%,间歇性跛行改善率87.6%。

2.2植骨融合率根据植骨—椎体交界部有无透亮带和椎间隙的活动来判断植骨融合情况。(1)完全融合:植骨—椎体交界部处无透亮带,屈伸位X线片上,椎间隙的活动度小于2度。(2)功能性融合:植骨—椎体交界部形成连接骨小梁,屈伸位X线片上,椎间隙的活动度小于2度。(3)未融合:植骨—椎体交界部尚未存在透亮度,屈伸位X线片上,椎间隙的活动度大于2度。本组30例中,随访4~6个月达完全融合的18例,占60%,功能性融合者10例。占33.3%,未融合者2例,占6.7%。

3讨论

3.1椎弓根系统的特点及优点(1)椎弓根系统是邹德威等教授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临床应用的多功能脊柱内固定系统,和同时期介绍到临床的TSRH、CD、ISOIA等系统属同一水平的内植物。(2)内植物的低平面设计符合国人的解剖特点,罕有脊髓神经损伤。(3)属螺钉—棒结构,Cunningham等认为螺钉—棒结构的钢度,抗屈伸强度,抗疲劳等高于螺钉—钢板结构,稳定可靠,增加融合率,提高滑脱椎体的稳定性,防止再滑脱。(4)椎弓根系统纵向撑开间隙的复位器械,有一套设计合理的专门安装器械,使得安装简单化,规范化。(5)内植物由具有良好人体生物相容性钛合金制成,弹性模量与人体骨组织接近,不必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便于术后CT、MRI检查。

3.2腰椎滑脱症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术务必求彻底充分减压不仅能彻底松解受压的神经根,而且还便于直视下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以免牵伸过度而造成神经损伤。临床观察发现,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腰椎节段性不稳有密切关系,而与滑脱轻重不成正比关系。故提出术前应对腰椎滑脱症患者行脊柱屈曲,过神拉X线检查,以了解因病变节段异常活动和滑移所致神经跟受压和牵拉程度,然后确定减压范围和重建滑移椎体的稳定性。

3.3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椎体间融合术优点为:1.由于椎体和椎间盘承受腰椎大部分载荷,故椎体间植骨使腰椎稳定性更佳。2.椎体间间接触面积大,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植骨床可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因而有利于神经根减压。前路椎体间融合可恢复椎体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始神经根减压,尤其是对后路手术失败的病人。然而前路手术操作存在一定困难,可造成大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肠梗阻及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后路椎间融合为后路椎板及椎间盘切除后,在椎体间植骨来保持或加大椎间隙艰巨,且可同时行神经根探查及减压。因其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融合率高,目前认为后路椎间融合术师最为合理方法。

3.4注意事项椎体复位后注意尽量撑开椎间隙,刮除中心椎板,保留周围椎板,骨质尽量填塞后再松棒回压使植骨紧密不易脱出,增加融合率。

参考文献

[1]刘云鹏.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6-247.

[2]洪天禄,唐天驷,董天华.节段性不稳在脊柱滑脱外科治疗中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