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钟叶

“没什么可写,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是上作文课时常常听到的学生的叫嚷声,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缺乏观察与思考缺少情感体验。要提

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首先要使学生重视观察,必须让学生明白对于写作以至整个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一不重视观察的。茅盾说过:“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固然不可不下番工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工夫的是在观察力的培养。”鲁迅也曾说过:“如要写作,第一须观察。”可见培养观察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第一步。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就是在福拜楼的欠诫下坚持每天出外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而一举成名。因此,要提高写作能力,除掌握写作方法、技巧外,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明白了观察的价值和作用,今后才能够积极主动地留意周围事物,并逐步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在作文教学和实践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课内外的名著名篇是学生学习作家作品观察的范例,教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利用范文讲授作者观察生活的态度和方法,这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作文训练也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良好契机。比如《记一位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本班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看谁写得细,描绘得像。文章在班上宣读时不论写的是谁,让大家猜猜,进而评价得失并修改完善,这无疑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把观察所得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养成一种习惯,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写作中品尝到作文的情趣与快乐。

二、把握观察要领

1.观察与思考并存。

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种事物,多看看,多想想,每看到一点点就写。”这句话道出了思考在观察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单纯的观察,学生往往只能看一些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的东西,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掘出新意。因此,独到的发现是观察的最大任务。矛盾由白杨而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扬朔由茶花而看到新中国,无疑不是观察与思考的结果。

2.观察要全面、深入。

所谓“全面”,就是要对事物的整体作全方位的、多侧面的、多角度的观察。如观察人物,不仅要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爱好、习惯等各方面观察、体验,还要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去观察才能对人物有全面体验了解。否则,单就一两个方面观察事物时,把事物与众不同的本质性抓住,作深层的观察体验。例如观察人物,就要把握此人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等。同样是人,男女老少各有特色,三教九流各不雷同。观察时必须把握这些特征,才能客观、逼真、具体、形象地表现人物。对景物的观察也是如此。

三、掌握观察方法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学习实践表明: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所以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就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如比较观察法、定点观察法,总分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等,然后结合课文教学和实际观察,指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观察演练,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各种方法的认识和把握。以观察树木为例,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总分观察法,先总观树木的轮廓状貌,再按顺序观察法观察枝、干、叶、皮的局部特征,从而优化观察思路,提高观察实效。也可运用比较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树木的形态、枝干、叶片、花果的生长差异,从而养成准确细腻的观察风格,见人之所未见,察人之所位察。还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观察树木的的生态与特征,指导他们留心春风、秋雨、月光、骄阳或雪后等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树木的变化和特征。这样联系观察有益于开阔学生视野,启迪他们观察的思路,使观察获得全深入的品位和质量,然后总结观察所得,整理构思成文。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认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而且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坚持不懈的,直至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