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7
/ 2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白香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重庆402460)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1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肛提肌训练,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于盆底功能障碍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有效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能提升患者盆底肌力并降低尿失禁等事件的发生,对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提高很有帮助,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临床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3-0043-02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高,若长期忽略盆底功能的训练患者的症状可能会加重,使患者盆底功能出现更严重的损伤[1]。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中选择盆底肌康复治疗能够比较好的对患者盆底肌进行修复,不同产妇的产后盆底肌损伤情况不完全相同,在临床治疗时需要注意准确评估产妇的盆底肌力以及阴道收缩力等,另外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夜尿或者尿失禁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进行适度的心理指导,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正确的认识盆底肌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对其部分并发症的心理控制[2]。为了解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1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1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9例,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5.43±2.56)岁;对照组患者59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6.36±1.9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产后盆底肌力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肛提肌训练。肛提肌训练中指导患者用力收缩肛门括约肌,并向上提起肛门,而后放松,重复上述训练。注意在进行肛提肌训练时保持身体其他部位放松,每次训练持续15min,每日2次,连续训练3个月左右[3]。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具体内容如下:①盆底肌锻炼。进行盆底肌训练前需要先对患者的产后盆底肌肉状态进行检查和评估,根据盆底肌力状态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主要评定患者的盆底肌力以及阴道收缩压,除了解患者盆底肌力状态外注意了解患者有无便秘、慢性咳嗽等合并症状[4]。指导产妇进行Kegal运动锻炼其盆底肌能力,患者做收紧肛门动作,而后放松,每次收紧持续3s以上,连续训练15~30min,具体训练时间根据患者的身体所能承受强度进行适度调整,训练期间需要注意控制强度以及频率,注意让患者肌肉收缩达到预定要求或预期张力产生的疲劳[5]。②电刺激疗法。使用电刺激治疗方式帮助提升患者的肌肉兴奋性,根据患者的盆底肌状态调节合适量的电刺激,一般电刺激频率在8~33Hz,脉宽控制在320~740us,具体的刺激程度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Ⅰ类纤维训练注意患者的力度、持续时间以及重复性,Ⅱ类纤维训练注意控制力度、速率以及疲劳值[6]。电刺激治疗一般每周进行2次,每次治疗20min左右,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变化。③生物反馈疗法。在患者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时,通过肌电图、压力曲线或其他形式将患者的肌肉活动进行展现,对患者进行生物反馈。通过生物反馈给患者的视觉或听觉信号,让患者了解到自己的治疗进展情况,并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肉训练,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抑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缩,提高盆底康复治疗的有效率[7]。在生物反馈治疗的过程中,注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增加患者对治疗的认知程度,取得患者在治疗上的配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了解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盆底肌力根据阴道肌力持续时间0s、1s、2s、3s、4s、5s分为0~5级,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力[8]。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夜尿次数以及尿失禁情况进行记录,并将患者治疗后的夜尿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盆底肌功能改善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改善情况1级0例,2级2例,3级6例,4级24例,5级27例;对照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改善情况1级0例,2级5例,3级12例,4级19例,5级23例。观察组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夜尿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夜尿次数为(2.68±1.15)次,尿失禁率为30.51%,治疗后夜尿次数为(1.17±0.56)次,尿失禁率为1.69%;对照组治疗前夜尿次数为(2.53±1.24)次,尿失禁率为28.81%,治疗后夜尿次数为(2.03±0.46)次,尿失禁率为10.17%。观察组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很多产妇产后容易出现的情况,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剖宫产或是顺产产妇分娩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为了保证产妇的身体健康,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给予相应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十分关键。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可以简单的分为手术治疗以及非手术治疗两类,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盆底功能损伤十分严重的患者,而多数女性患者在治疗时选择非手术治疗就可以对其盆底肌功能进行修复,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9]。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比较常用的治疗内容为盆底肌锻炼、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疗法,通过有效的盆底肌功能锻炼让患者逐渐恢复盆底肌力,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疗法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帮助其恢复生理功能,并提高治疗的效率。

盆底肌锻炼是现阶段应用最广的盆底康复治疗方式,相比其他治疗方式而言,盆底肌锻炼治疗比较简单易行,并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盆底肌力。盆底肌锻炼通过进行缩紧肛门以及放松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根据患者的盆底肌恢复情况制定良好的恢复方案,控制好患者在各个纤维训练阶段的锻炼力度以及锻炼时间。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方式往往是联合使用的,电刺激能够对患者的盆底肌肉进行刺激,从而唤醒患者神经肌肉兴奋性,帮助产妇恢复并加强括约肌收缩能力,电刺激治疗中配合生物反馈疗法,让患者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生物反馈能够提升其治疗的有效率[10]。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等内容,但在为了保证治疗的有效率在治疗中还需要注意其他内容。在为患者制定盆底康复治疗方案时,对患者盆底肌肉进行检查和评估是治疗的关键,通过检查评估患者盆底肌力状态能够根据其肌力强度制定符合患者身体条件的训练强度以及电刺激力度。另外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也十分重要,通过健康宣教和心理指导的方式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安抚患者由于尿失禁等不良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能够进一步改善其治疗积极性,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文中,观察组接受了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肛提肌训练,对比其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于盆底功能障碍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有效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能提升患者盆底肌力并降低尿失禁等事件的发生,对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提高很有帮助,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静,朱一麟.产后盆底康复对盆底肌力恢复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22):83-84.

[2]黎红霞,戴丽珍.盆底康复训练在防治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8,24(16):94-96.

[3]陈莉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05(16):12-13.

[4]尹利群.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02(06):134-135.

[5]王丽强.产妇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2):10-11.

[6]史红梅,龚林,董玉楠,龙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用于产妇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8,10(04):317-319+322.

[7]曾繁花.30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4):110-112.

[8]罗丽燕.探究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人人健康,2018,17(02):88.

[9]赵清.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底肌力的临床效果观察[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20(08):53-54.

[10]李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与评价[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05(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