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改下的“群文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聚焦新课改下的“群文阅读”

马小凤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中学)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面对众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从实践上看,新课程提出的“群文阅读”并不否定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而是更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化选择和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良好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群文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重构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热门话题。《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教学,经常花费多个课时对一篇课文进行精心研读,课外阅读在教师眼中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丧失,阅读效果低下。而群文阅读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视野的开阔以及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掌握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来谈群文阅读。

一、群文文本的选择

巴金先生曾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回事。”所以群文阅读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大量阅读素材的绝佳途径。选择文本就成为群文阅读的重点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训练重点、教学热点等,来确定关联点,对群文文本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选择,使选择出来的群文文本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为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金色花》这篇文章的德育目标是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群文阅读课上,笔者选择了吴然的《走月亮》和刘半农的《雨》作为群文,三篇文章都是从儿童的视角来传达对母亲的依恋和爱。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说说这些文章是怎样从儿童视角来传情达意的。对这些文本的选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我们达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目的。

这样的群文阅读课,教师要创造沟通时机,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在和谐互动中,习得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更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只有和谐的教学氛围,融洽的教学情景,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二、群文阅读的方法

群文阅读教学,指的是在一节课中,教师结合教材和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进行三到四篇,甚至五六篇的多文本教学。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可能很深很细很透地去讲析文章,不可能在这有限时间里面面俱到,要学会有所放弃。这就需要我们合理使用重点阅读、比较阅读、勾连统整等阅读策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快读、跳读、略读等阅读方法。

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需要从旁加以引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及技巧,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真正的培养出学生阅读的爱好与兴趣。例如笔者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选择了《桃花心木》和《感激一杯温开水》作为群文。首先让学生用勾画关键词、写批注的方法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提问:文章中“我”的信念是什么?这种信念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读出来的?你有跟他们一样的想法或经历吗?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另外两篇文章,分享交流从这两篇文章中你明白了生活中的哪些道理,加深对信念的理解。最后用跳读的方式比较三篇文本,思考在叙事类文章中篇末点题的作用。

笔者在这次的群文阅读中合理统整,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带来了许多疑惑,需要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交流中提高,从而厘清概念,发展技能,获得阅读快感。

如何有效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所有教育同行不断探索。近年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和研究,让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的道路上,验证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也深化了一些认识。群文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大胆设计,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我想,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绽放精彩,应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核心理念。我们需要认真实践群文阅读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相结合这个深广厚重的领地,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