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教师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浅谈建设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教师素养

赵舟娇

——《基于语文文本导学提升农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实践研究》

赵舟娇四川省彭州市濛阳中学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素养

【内容摘要】:本文就高效课堂的标准和要求,对农村高中语文老师应具备的素养进行了现状分析,从而提出建立完善的语文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提升语文教师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积极而自觉地参加到课题组研究中来,将语文文本导学的编写和运用,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造就高效课堂的学校氛围。从而培养和提升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力。

一、前言

语文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它是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概述》一文中对中国教育改革“走过了一条从传统低效、负效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过程。通过改变课堂结构,旨在最大幅度提升单位时间效益,原则是让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意义”。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作为一所农村高完中,如何使语文课堂出高效益、高效果,就不能不对教师素养考究一番。

二、农村高中语文教师现状透析

农村高完中发展到现在,新课程改革也经历了四年,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绝大多数也是正牌本科毕业,极少数也是通过自考或函授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应该说书本知识完全够用,但是,课堂效益就是提不起来,教学效果也不见得令学生、家长、社会满意,原因何在。带着这个疑惑,我们《基于语文文本导学提升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大部分语文教师还存在“教材中心论”的思想。

教师们虽然参加了新教材的国培、省培、成都市培、彭州市培,甚至校培,但是观念并未转变,依然满足于备课照教参稍作变动;有的网上下载较为先进的导学案,也稍作了变通。这样就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时,贯彻一条不变的定律“吃透教材”,这实际上也回到了教材中心论的老路上去了。

2、大多数语文教师缺少先进理论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

尽管经过各级培训,也未达到思想的有效改观,所发理论书籍则被束之高阁,谈不上认真学习,更不用说用以指导教学的实践了。

王建军老师在《论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现实意义》中强调“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标准》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论述,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必须考虑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大多数语文老师还在依靠实践经念,进行流水线似的满堂灌,即使有教学反思、反省,也成为走过场,并非从理论的高度达成这一目的。

3、师徒结对子,只有形式,缺乏实质性指导。

语文新教师知识储备够了,但是实践经念不足。为了让语文新教师更快成长起来,学校也搞了由语文老教师带徒弟的一帮一活动,而且成为一种制度,学校也对老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但是,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乃至监管者,都缺少一种“给力”行为,加之满足于现状,坦然于自我利益的需要,上行下效,有样拣样,导致责任心缺乏的老师,则仅仅将此作为一种名义上的荣誉,而非实质上去帮助新教师进行工作能力上的提升。老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又缺少理论指导,反而将新教师带入老框框的课堂模式中,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使他们的教法迷茫,对刚刚学的新教学理论惑然不解。

4、教龄10—15年的教师,产生了一种疲劳心态

一般来说,一位认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老师,达到语文教育教学成熟期的标准:“文科九年,理科8年”(彭州市蒙阳中学前校长、市前教育局长曾心智语)。具体解释为:理科前三年熟悉教材体系,后三年熟知考纲考点,再两年将教材和考纲考点糅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较为灵活地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文科前五年熟知教材,后两年熟悉高考考纲考点,再两年将教材和考纲考点糅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较为灵活地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究其原因:内在的是语文教师个人的心理、生理、家庭;外在的是不公平、不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特别是绩效工资实行后,不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差异配额制度。

三、激发农村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师素养策略

1、建立完善的语文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提升语文教师的思想情感价值观。

语文在近年来,一直不受“待见”,语文老师更是在这种不受“待见”的境况下,被压抑来压抑去,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被淡化,课堂高效益如何能呢?课题组在外出参观学习、调查后,制定出了高效课堂的听评课模式,能够尽最大化地让语文老师的思想情感价值的到体现,创造一种素养的最大化展示平台。

(一)了解学生学情

依据本课时教材文本,通过老师问题指导下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在文本上圈点批注,提出相应的问题至少3个。一种方式是课代表每天早自习前收集问题,汇总给语文老师,另一种方式是课代表收教材,语文老师批注收集问题。

(二)合作交流式课堂

课堂上老师将收集的问题展示出来,6人小组或4人小组交流讨论,小组记录员将发言的记录整理成文字,由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在课堂里要仔细观察与倾听,重点观察其小组成员在课堂中的反应与表现(主要是听讲、活动、讨论甚至做练习中),特别是小组讨论,要一一点评,补充完善。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知识点或考点而展开的师生活动的教学片断。

评价:学生是否围绕中心问题进行,他们表现出的思维状态与水平如何,如何解决问题的,参与度(参与人数、主被动状态)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如何提升有效性的思考。

(三)每月月考测评

评价时,从平均分推知班上学生的平整体学习状况;从最高分和最低分,可以分析得出班上学生学习力情况;从最高分人数和最低分人数,可以分析评估出本班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后,学习力提升情况(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四)每月4次听评课

小组成员课题组成员、该年级语文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平时听课,最少应由一个课题组成员一起参加,评价或建议一个方面。公开课时,课题组成员、该年级语文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共同参加,才能对授课老师有个较为中肯的评价,也为领导决策提供切实可信的依据。

依据此听评课标准,在安排教师工作方面,能够用其长,避其短,教师的思想情感价值得到体现和认同,便能在相当程度上激发教师素养的提升。

2、组织语文教师编写较高水平的导学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养。

当课堂还不能成为他们素养完全提高时,应成立课题组,语文老师群策群力,共同谋化,来进一步解析教材、学情、考纲考点,编写出一套适合农村高中学生和老师使用的导学案,也使高效课堂有本可依。

以杜郎口模式为母本所派生的各种变式模式,都是基于预习前提的,那么学生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导学案的编写问题。如果没有导学案,也就不能很好的实现有效的预习,学生知识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的养成无从谈起,课堂上展示与交流就无法得以实现。其实质是实现先学后教、课堂互动的教学载体,大的来讲,肩负着课改的厚重使命。

正如陇县教研室王晓云老师在博客文章《导学案的价值和意义》一文中所讲“导学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导学案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教是为了不教、导学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习精力”等七个反面的价值和作用。而且语文老师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其思想、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养得到再一次提升。

蒙阳中学《基于语文文本导学提升学生高中语文学习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正是适应高效课堂这一需求,展现了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炳亭先生博客文章《高效课堂概述》

2、王建军老师在《论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现实意义》(中国知识网,论文联盟WWW.LWLM.COM)

3、成都玉林中学2013年12月17日《玉林中学课例研究案例》(主办:成都市教育科学院、教育科学规划办)

4、三东高效课堂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