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的研究

王莹莹刘安

王莹莹刘安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面向就业,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对学生开展生存能力教育,为他们日后能够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生存能力的方法有多种,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可以通过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夯实基础,形成学习能力和强化“规则”意识等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形成是多元的,需要学校、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学生毕业后才能成功就业、成功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存能力就业学习能力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175-02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月视察江苏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时,对园中的学生说:“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这是温总理对经济危机中面临就业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危机中我们要学会生存,可生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时就要注重。危机是一时的,终将过去,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却要始终贯穿于我们职业教育中。

一生存能力及生存教育

生存能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进行适应、利用、斗争、创造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生存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的但又是最重要的能力。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优良个性品质的过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学会生存”。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个著名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任务。这四大支柱中的核心就是学会生存,它是教育追求的目标。目前各个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在校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如美国有“生存训练”和“生涯指导”,大学里有生涯职业指导办公室,指导毕业后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在日本,冬天里父母领着孩子在室外洗冷水浴,穿着短裤、短裙校服在户外玩耍,因为日本的家长和学校认为,这样做不仅是锻炼御寒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意志,增强生存能力。可见生存教育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国际趋势。

二生存教育的指导思想

生存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生存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采取符合生存能力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施生存能力教育,全面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三中职学校生存教育的内容

由于中职学校资源的限制,我们培养的生存能力并不是野外生存能力,而是中职学生在求职、从业过程中,得以成就事业的能力。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

1.加强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竞争有合作,做事有成功有失败,所以每个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有健康的人格。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创造能力强,个人性格张扬,但是个人意志品质薄弱,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们的上述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比如讲述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中专学生能接受的事例来鼓舞他们。现在的学生喜欢吃肯德基,笔者就列举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上校的故事:山德士早年丧父,很早失学,人到中年,妻子和他离婚,工作也不顺,可以说人生非常失败。但他始终不放弃,66岁开始第二次创业,在历经1009次失败后获得成功,开创了肯德基事业。笔者举这个例子是给学生一个信号:做任何事,要不怕挫折,始终不要丧失信念,只要从现在开始,都为时不晚。

除了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抗挫能力外,健康的人格还应包括团队意识。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一项事业的,必须要有团队意识。教学中笔者有目的的训练他们的团队意识。比如在编写应用程序教学中,让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遇到问题集体协商,要是一个部分调试通不过,整个程序就通不过,目的是让他们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态;又如平时训练学生4×100米接力赛,既锻炼了体魄,又增强了团队意识。

2.夯实基础,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基础的学习能力

现今社会变化快,人们往往要在多个岗位就业,需要众多的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就业需要的。同时限于学时、学制、专业以及师资等多方面的限制,学校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学。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宽口径教学,强化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便学生就业后能够根据情况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新的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宽口径教学,求通不求专。在完成规定的基础教学后,常常布置一些创新性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笔者除了讲授Flash外,还同时讲了Photoshop、CorelDraw等其他多媒体工具软件。课后要求学生做一个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短片,时间5分钟,形式不限,优胜者不但有奖励,而且期末考试也加分。学生在接受任务后,积极性普遍比被动学习时高,他们自己挖掘主题,确定立意,动手找素材,规划场景,设计声音、动作。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根据需要他们又不断地去学习体育、文艺、摄影、人体解剖等他们认为需要的知识,笔者在这一过程中总体加以指导。短片完成后,学生们感觉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大增。

3.强化“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都有它的制度和纪律。只要你是某一组织中的一员,你就必须遵守这个组织的纪律。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服从意识也是生存能力之一。

我们面对的“90后”学生个性张扬,服从意识和规则意识有所欠缺,从他们在社会、学校及家庭表现出来的言行来看,其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强化学生服从意识和规则意识。在学校里,笔者请当地驻军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强化令行禁止的作风;鼓励学生多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体育运动,强化“规则”意识和服从意识,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健康的人格、夯实的基础及良好的学习能力、“规则”意识外,生存能力的培养还有许多方面,比如强健的体魄、辩证的思维能力、阳光的心态、扎实的技能等。由于学校的资源限制,我们不可能一一培养,更多的时候还是要依靠学生走向社会后去加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培养,适时修正方向;也不是单靠学校或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需要学校、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注重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家长、社会多创造条件,依靠学生自身努力,学生走向社会后应该能够很快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成功就业,成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云、何海玲.生存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新余高专学报,2003(3):85~8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58

[3]雅克?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6

[4]李忠东.生存教育在国外[J].教育情报参考,2006(4):63

[5]杨丽华.关注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班主任工作的新目标[J].保山师专学报,2002(3):59~63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G].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