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探析

刁德华

刁德华广东省珠海市图书馆519012

[摘要]从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层次地建设角度出发,剖析了智慧图书馆对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推进作用,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平衡发展,鞭策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高,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与信息性化的融合,推动智慧图书馆行业人员专业技术及馆员素质的提升。揭露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相得益彰的互利关系,促进智慧图书馆较好的发展、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建成。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数据;资源

1引言

智慧图书馆(smartlibrary)是确立在数字化、大数据、网络化、智能化、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管理、新型服务理念上的新型图书馆,并渐渐成为今后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读者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互相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及响应速度,继而实现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的图书馆模式;智慧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造,是智能建造与高度智能化管理、自动化服务、数字化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与创新。

2.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传播媒介与新兴智能技术的遍及下,为智慧图书馆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平台与读者管理及读者服务理念。智慧图书馆运用这些新技术来实现深层次地建设、资源与管理及服务的智慧化,把智慧图书馆锻造成一个集馆员、馆藏资源、电子资源、读者借阅服务等多层次的智能一体化服务体系,即智慧共同体,它根本目的在于面向社会大众提供优秀的服务。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新价值理念、创新思路、新的目标、新的发展模式,较好的实现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的增值。为此,基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项目构建智慧服务模式,是助力公共图书馆摆脱现状,于管理与服务上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运用智能网络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优势,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的知识需求,智慧图书馆应通过网络、手机、移动终端、PC终端等服务方式,实现24小时图书智能自助服务;即是把信息资源进行跨时间与空间的传递,以人为本、多时间与多空间结合、智能化服务、基于“第3空间”理念的智慧图书馆服务路径,是创建于知识型服务基础上对图书馆全部信息资源进行的知识挖掘,并按读者的诉求进行分析的专家式系统服务。图书馆在建筑智慧化、资源智慧化及管理智慧化的基础上,可为读者提供更美好的环境,极其便捷的使用渠道,也能较好地深入地挖掘读者信息,提供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及智能化的服务。因此,智慧图书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服务体系。

2.1智慧图书馆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的根本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数据资源建设,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大量、多类数据的占有、融合、挖掘、分析与利用,而文献信息资源包括传统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资源是属于结构化的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建设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彼此包含与促进。关于文献信息资源来讲,应继续做好文献编目信息、文献数据库、网络资源信息等传统的文献资源外,还应该扩大文献数据收录范围,包括为读者提供导航地图、乐谱、族谱、手稿、碑志、电子资源等文献下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扩展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只能进一步提供更多的资源服务,才能较好地实现馆藏资源利用最大化,让馆藏资源较好地满足读者的诉求。而关于数据资源来讲,公共图书馆应重视在累积与储存大量的多类型数据资源、收集读者在图书馆的借阅行为与习惯等相关数据,借助数据分析手段与研究方法,发觉和分析数据背后的隐含信息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知识需求。

2.2智慧型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已不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公共图书馆急需建立基于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数据开发、数据整合、数据分析和利用、资源需求意向分析为主导的数字化平台,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管理能力与精准服务水平,从而实现传统经验决策模式向根据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模式。智慧型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平台是通过对读者的借阅记录、人馆信息、搜索记录来分析读者偏好、读者行为数据的挖掘、读者的行为模式等数据采集与分析,并根据所采集的读者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智能抓取和关键词抽取等工作,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水平。

2.3智慧图书馆中的RFID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

RFID智能化管理技术是通过利用自动化集成系统与图书数据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使用与管理,是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多方位的提升,满足了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需要。RFID技术具有智能、快速、非接触式交换数据的明显优势,可实现自助借还、高速盘点、书籍定位、快速查找、顺架、自动分拣、书籍信息储存等方面的服务,为图书流通业务的变革和智慧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保障。RFID技术应用由读者身份自动识别、RFID标签、图书智能安防、图书智慧导航及智能定位、24小时图书借阅自助式服务、图书的智能分拣等几个方面来构建成智慧型公共图书馆。RFID技术能提高图书流通管理和典藏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得管理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为读者提供服务,利用RFID的标识功能,达到快速办理图书借还手续,简化借还作业,还书归架,巡架,提高架位准确率,馆藏图书定位准确,方便读者查找文献,解决专题图书排架和倒架,文献财产清点,文献入藏由过去的单本入藏转变为批入藏方式,显著提高文献入藏效率,引导标识系统科学简明,有效降低了一线人员的工作量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馆藏管理能力。

2.4智慧图书馆员建设

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智慧型服务模式的建设者,是知识导航员和贴心服务者。智慧图书馆要求馆员树立智慧的图书馆精神,需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与专业技术知识,具备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意识的能力。智慧图书馆员建设需要明确角色定位,建立智慧馆员制度;制定与智慧馆员岗位相适应的培训;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可将本馆的工作人员根据学科背景和工作能力进行分类排,科学统筹本馆实际进行馆员继续教育培训,来提升馆员业务能力和规划好职业生涯,让馆员工作能力与业务岗位的职责相结合,加强图书馆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促使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员人生目标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2.5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

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是新一代文献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与开放式多层结构服务体系,基于Internet实现传统文献业务管理和海量数字资源管理的结合。Interlib作为资源共建共享的新的实现形式,通过Internet网络、城域网将各图书馆联合起来,组建一个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集群,创建一个区域图书馆集群的电子化与数字化及网络化的立体信息空间,且是通过开放的多层结构达到与其它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集群的资源管理与业务协作。

Interlib图书馆业务集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采访、编目、流通、检索、咨询等基本模块或子系统,能够处理图书、报刊和视听资源等普通文献且运行正常,具有比较完善的业务处理功能、能够处理各类型文献且在总分馆运用中运行正常,它作为资源共建共享的新的实现形式,打破了各图书馆单位所有,条块分割的局面,将城市图书馆集群或各区的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与运行,从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合理优化配置及各图书馆之间相互合作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强国”与“大数据”的战略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由资源型服务向知识型服务和智慧型服务快速发展,智慧型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型服务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是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图书馆是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注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与综合型智慧馆员为大众及社会服务的新型公共文化机构。智慧图书馆创新和完善的服务模式,将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充分整合与发挥资源优势及运用现代科技,加快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岚.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大学图

书情报学刊,2014(6)

[2]曾子明,金鹏.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及模式研[J].图

书馆杂志,2015(12):16-22.

[3]姚川军.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15(22):159-160.

[4]邱庆东.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探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5(6).

[5]郑怿昕,包平.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研究[J].图书

馆理论与实践,2017(1):7—11.

[6]黄荣梅.基于RFID技术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分析[J].四

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