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抗病毒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不同抗病毒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张敏慧

张敏慧(河源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目的优化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抗病毒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组和病毒唑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更昔洛韦5~10mg/(kg.d),bid,静脉滴注,病毒唑10mg/(kg.d),bid,静脉滴注,7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变化,计算脑脊液复常时间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更昔洛韦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5%,病毒唑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7.5%和77.5%,更昔洛韦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病毒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更昔洛韦组患儿的头痛、惊厥、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脑脊液复常时间等均明显短于病毒唑组,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清除病毒效果更好,临床疗效确切,快速改善神经毒性症状与体征,患儿预后良好,不良反应小,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更昔洛韦病毒唑儿童病毒性脑炎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166-02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抽搐、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主要体征表现为发热、肌张力增高、巴宾斯基征,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患儿神经系统损伤,严重甚至可危及患儿生命安全,部分患儿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本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虫媒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感染神经系统所致。及早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降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1]。筛选特异、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一直是儿科医生临床研究的目标。本文笔者观察更昔洛韦和病毒唑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结果比较显示,更昔洛韦具有更好临床效果,可作为今后临床小儿病毒性脑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现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是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更昔洛韦组40例和病毒唑组40例,更昔洛韦组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6±1.8岁,平均病程为3.0±1.2d,病毒唑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5.4±1.7岁,平均病程为2.9±1.2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关于小儿脑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岁;③家属知请同意相关实验方案治疗。

排除标准:①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②伴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包括退热、降颅压、止痉等对症治疗,再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伴有感染的患儿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病毒唑10mg/(kg.d),bi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更昔洛韦5~10mg/(kg.d),bid,两组疗程均为7d。

1.4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变化,包括头痛、惊厥、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改善及脑脊液复常情况,根据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①显效:治疗3日内患儿主要症状与体征均消失;②有效:治疗4~7日患儿主要症状与体征才消失;③无效:治疗7日后患儿主要症状与体征均未变化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更昔洛韦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5%,病毒唑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7.5%和77.5%,更昔洛韦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病毒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χ2P

更昔洛韦4025/62.5%13/32.5%2/5%95.00%7.265<0.05

病毒唑4015/37.5%16/40%9/22.5%77.50%

2.2两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

由表2可知,更昔洛韦组患儿的头痛、惊厥、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脑脊液复常时间等均明显短于病毒唑组,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比较(x-±s,d)

组别脑脊液复常时间消失时间

头痛惊厥抽搐意识障碍脑膜

刺激征

更昔洛韦组5.3±0.81.3±0.41.2±0.41.4±0.41.7±0.41.6±0.7

病毒唑组7.8±1.43.6±2.23.6±1.33.6±1.43.7±0.73.7±0.9

t9.4288.34210.3257.4919.2038.482

P值P<0.05P<0.05P<0.05P<0.05P<0.05P<0.05

3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指多由病毒感染导致的脑实质的炎症,发病机制各不相同。更昔洛韦是新型广谱抗DNA病毒药,进入体内后,在细胞激酶作用下转变为三磷酸酯,从而竞争性抑制GTP与病毒DNA结合,抑制DNA合成。更昔洛韦分子量小,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可通过降低血清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减轻神经细胞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达到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2]。

本文研究发现,更昔洛韦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病毒唑,患儿的头痛、惊厥、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脑脊液复常时间明显缩短,表明,更昔洛韦清除病毒效果更好,临床疗效确切,快速改善神经毒性症状与体征,患儿预后良好,不良反应小,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玉梅.病毒性脑炎51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229-229.

[2]张瑞云,于静,樊丽萍,等.更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脑炎小鼠血清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1β的变化及病理学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