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支持对不孕不育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心理支持对不孕不育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的影响

洪小娟黄少华陈美凤

洪小娟黄少华陈美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妇产科广东广州5107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6-086-02

【摘要】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而未采取避孕措施≥1年未妊娠或未生育者。在我国,有10%~15%的育龄夫妇患有不孕症,几乎所有患者均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刺激,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故关注不孕不育患者的心身健康,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关键词】心理支持不孕不育心理压力

不孕不育对患者的婚姻、家庭及社会关系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心理危机[1],这种心理危机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及治疗效果。减轻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障碍,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力,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减少负性心理和社会适应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治愈率,心理支持对临床治疗很有帮助。

1心理压力有以下几个来源

1.1自身压力来自自身的生育要求。有些夫妇一旦解除避孕,便迫切希望怀孕,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并对哪一月怀孕,哪一月生,属猪属马等问题作了详细计划[1],并备好了各种育儿设施,对亲朋好友也广而告知。一旦达不到目的,则失望沮丧、焦虑不安,同时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1.2自身的承受能力患者对自身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心理压力的来源之一。患不孕症病程长短、病因的不同、治疗过程以及患者本人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到患者所承受的压力。患者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越低,患者所承受的压力越高。治疗过程中的期待则更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比如接受试管婴儿治疗的患者在胚胎移植后等待结果的两周内,许多患者承认自己非常紧张,甚至影响睡眠与饮食。一旦治疗失败,立即陷入情绪低谷,悲观失望,不能自拔。

1.3亲朋好友和环境来自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的关心、同情,或鄙视。在我国,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心中,尤其是在农村和比较偏远地区。这使不孕患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双方父母的过度关心也是造成不孕夫妇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缓解心理压力的措施

2.1增加交流,缓解压力交流的目的是让患者的情绪能得到可控性地宣泄和释放。交流对象包括:①夫妻之间的交流与扶助,重视夫妻性生活的和谐。②亲朋好友间的沟通。③患者积极主动与医护人员保持经常性的沟通。④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间交流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利用其同病相怜的心理可缓解心理压力。⑤利用网络媒体与外界交流,也可以释放心理压力[2]。

2.2转移心理压力患者应把注意力从痛苦或压抑的思想中转开,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通过阅读、做家务、听音乐、锻炼或参加一些团体与人合作的活动,调整心理状态,使心理压力得以有效转移。

2.3寻找信息,正确认识不孕不育症Dyer等认为,患者所获知的关于不孕不育信息量及信息准确性是影响她(他)们心理最主要的因素,提出为患者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是预防、治疗不孕不育症的基础[3]。有关不孕不育症的信息主要包括:生殖的一般知识、导致不孕不育症的常见原因、有关不孕不育症的治疗过程及可能的结果、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机构及费用等。患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医疗咨询、网络或图书资料及媒体。信息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心理承受力和寻找正规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治疗前若了解患者对不孕不育症掌握的信息量则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2.4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尊重和关心患者,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健康教育从患者就医开始,包括认真细致的回答患者的提问,为患者提供充足的相关信息。医院可以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学习班,讲解正常的生殖过程、辅助生殖技术,如何选择正确、规范、有效的医疗措施等[4]。在治疗前,向患者解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宫外孕或多胎妊娠等)。临床医生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治疗小组,治疗小组内及治疗小组间的患者可以互相交流和沟通,使患者心理达到最佳状态。

3结论

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临床上经常可以观察到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失衡现象,如焦虑、抑郁、心理负重感、恐惧等[5]。不孕不育对夫妇双方及其婚姻、家庭、社会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并可导致一种心理危机,这种心理危机也影响患者生育能力及治疗效果。他们需要接受有效的心理治疗来缓解压力,如通过交流,转移心理压力,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映芬,陈尔,陈赛,方海云.不孕症妇女生存质量评价和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9,(08).

[2]刘雅君.不孕症治疗过程中的整体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08).

[3]荆秋荣,朱爱玲.4536例女性不孕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7,(09).

[4]王玲,孙宏伟,吴红梅,肖静,赵静.112例不孕不育患者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2).

[5]陈丹,喻坚.不孕不育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