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泵的使用与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泵的使用与护理观察

苏振丽潘华

苏振丽潘华(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河南南阳473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302-02

【摘要】通过对100例实施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认为护理人员只要操作合理,观察及监测仔细,同时术前给患者及时的宣教、心理疏导,术后加强巡视,早发现、早预防,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可最大程度的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顾虑,使患者轻松舒适的度过术后疼痛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腹部手术患者自控镇痛泵使用护理观察

疼痛治疗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镇痛泵的应用,虽有效的解决了手术患者的疼痛问题,保证了患者的休息和康复,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但临床中常出现诸如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药物不良反应,客观上造成术后患者不同程度的损害,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本文就实施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泵的使用与护理问题做一综述。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10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腹部手术后安装自控镇痛泵持续镇痛的患者随机选取100例,跟踪观察护理。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42.7±14.8岁。胃肠手术32例,肝胆手术12例,剖宫产术37例,子宫切除术19例。

1.2自控镇痛泵的使用

1.2.1自控镇痛泵的结构自控镇痛泵由单向加药装置、储液囊(弹力储液装置)、药液过滤器、限流装置、自控给药装置、管路、外圆锥接头、接头护帽、保护壳体、吊环等组成。

1.2.2自控镇痛泵的给药途径自控镇痛泵分为硬膜外麻醉给药(PCEA)和静脉给药(PCIA)两种。PCEA常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我科常用药为0.2%罗哌卡因复合1μg/ml舒芬太尼,使用一次性容量为100ml的镇痛泵(背景剂量2ml/h,自控给药量0.5ml/次,间隔时间15min)。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药为芬太尼10μg/ml或舒芬太尼1μg/ml,使用一次性容量为100ml的镇痛泵(背景剂量2ml/h,自控给药量0.5ml/次,间隔时间15min)。一般先给负荷量,迅速达到镇痛效应后,以维持量维持镇痛作用。但由于术后不同状态疼痛阈值变化,药物恒量输注的半衰期不等,更主张使用病人自控方法,达到持续镇痛和迅速制止爆发痛。

1.2.3自控镇痛的优点病人自控镇痛(PCA)具有起效较快、无镇痛盲区、血药浓度相对稳定等优点,是目前术后镇痛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法[1]。PCA的另一大优点是病人根据自身需要控制用药时机及剂量,可以有效克服药物动力学的个体差异,是一种真正符合不同病人需要的个体化镇痛治疗。

1.2.4方法术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讲明术后止痛的重要性。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镇痛泵的原理、安全性、使用方法、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介绍使用自控镇痛泵的目的、优点,能够达到的最佳效果,疼痛与患者自身调控的关系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等。术毕采用硬膜外导管或静脉导管连接自控镇痛泵持续镇痛48小时,护士在使用镇痛泵期间加强巡视,指导患者根据自身实际疼痛情况有效的使用自控按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向患者讲明镇痛期间应在感到疼痛时按键给药,不要等到剧烈疼痛才给药,这样就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且由于时间锁定及总量控制,不至于发生药物过量,产生副作用,患者可不必产生恐慌。

2护理问题

2.1镇痛泵导管管理使用硬膜外导管给药的患者,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硬膜外腔感染。穿刺部位用无菌贴膜固定,硬膜外导管用5×35cm的无菌胶带固定后从颈后引出,防止脱落,无菌贴膜每天更换1次,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血,贴膜潮湿应及时更换。

使用静脉给药的患者,用三通阀将输注泵连接在静脉留置针上和输液同时进行,由于输液的进行而避免了因泵输注的药液速度过慢而造成针头阻塞。此方法较为方便有效,也减少了患者多处穿刺之痛苦,但应注意:①安排好患者的输液用药,与镇痛泵同路的输液必须是没有配伍禁忌的药液;②提高护士专业知识;③停止输液时,调节好三通阀开关,保证镇痛泵通路通畅,以免关闭通路镇痛药液无法进入而致镇痛失败;④加强巡视,避免留置针脱出、阻塞致镇痛失败,注意观察镇痛泵输注管与三通阀连接是否紧密,防空气进入发生栓塞。

2.2并发症的护理

2.2.1恶心呕吐是由于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兴奋延髓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有时和体位有关。护理时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嘱其深呼吸﹑少翻动,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并注意保护腹部伤口,同时保护呼吸道通畅、口腔清洁。呕吐严重的根据医嘱肌注胃复安、甲哌氯丙嗪等多可缓解。

2.2.2腹胀便秘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有抑制肠蠕动的副作用,故应用者比其他病人肠功能恢复要慢24~48小时。为了尽快恢复肠功能,早日进食,促进术后恢复,鼓励病人术后24小时床上翻身,36小时下床短时站立,可促进肛门排气减轻腹胀。

2.2.3尿潴留尿潴留是硬膜外镇痛特别是腰椎硬膜外镇痛的常见问题。发现尿潴留应及时作出适当的指导,采取下腹部按摩、热敷,用温水冲洗会阴等刺激排尿措施,一般可缓解[2]。如果刺激排尿效果不佳,应及时给予导尿,勿使膀胱过度充盈,加重排尿困难。导尿者在保留尿管期间,注意局部清洁,防治感染;同时,导尿也增加了患者活动及下床行走的困难,要告知患者带管活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术后患者因补液过多致小便频繁,影响休息,增加疼痛,故实施术后镇痛泵持续镇痛的病人,应常规留置导尿管至镇痛结束方可拔除。

2.2.4皮肤瘙痒、低血压由于阿片类镇痛药物对一些特异性机体有致敏作用,诱发组织胺释放,扩张外周血管而引起皮肤瘙痒、低血压等。出现瘙痒者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这是药物副作用,停用后可自行缓解,不要用力挠抓,应勤擦洗勤换衣服;严重者根据医嘱给予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血压较基础压低20%时,应停用镇痛泵并快速输液,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

2.2.5呼吸抑制常由于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过程中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所致,麻醉药物残留也可以加重呼吸抑制,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大手术后。虽然镇痛泵镇痛中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但其危险性很大,故应高度重视。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常规给氧12小时以上,定时检测SpO2。当呼吸频率<8次/分,SpO2<90%时应立即停止给予阿片类药物,强疼痛刺激,吸氧,甚至机械通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皮肤颜色,以及呼吸道是否通畅,对嗜睡患者应观察其呼吸特点。

3护理体会

疼痛在术后患者的护理中是很常见也是很重要的护理问题,而预防性镇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临床上出现的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思想负担,这就要求护士要细致观察、合理预防,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心理与药物治疗达到最佳结合。在临床上,只有正确了解镇痛泵结构原理以及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才能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给患者以正确的解释与护理,消除患者顾虑,使患者轻松舒适的度过术后疼痛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52.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