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优化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新闻舆论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优化效果评价

顾卓君

(无锡市滨湖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无锡市2141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对于政府行政权利的监督愈发严格。新闻舆论监督自诞生之日,凭借其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备受关注,被不断地完善发展,发挥其优化行政管理的重要功能。本文通过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价值的分析,对新闻舆论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优化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行政管理;优化效果

新闻舆论监督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体将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放大在群众的面前,用人民群众中的舆论力量督促该问题的解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高,人们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的实际行动中,这就需要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了。新闻舆论监督是国家行政管理强有力的监督者,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权益的坚实维护者。

一、解读新闻舆论监督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

新闻舆论监督设计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优化行政管理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备公开性、广泛性、开放性和客观性等特点。

1.新闻舆论监督的公开性

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舆论监督意味着信息的公开共享,所有的舆论监督者和舆论评判者可以共同参与其中,没有界限,没有门槛,但必须在不违反法律和宪法的要求的前提下。

2.新闻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新闻舆论监督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各级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各种社会问题,不局限于个人和小范围的监督,而是包含所有国家社会问题。

3.新闻舆论监督的开放性

新闻舆论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会面向广大群众,不可能是秘密进行、秘密解决的,只有将过程和结果摆在公共的视野中,才更加显得真实和可靠,不然群众又如何信服,问题又如何公平公正地解决呢,显然违背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初衷。新闻舆论监督的开放性让事件由民众评判,更加体现舆论监督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当然,评判者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评判的质量和结果,评判者的素养和文化水平越高,评判结果越理想、越科学。

4.新闻舆论监督的客观性

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某项新闻监督报告时,必须以客观事实说话,对事件的起因背景经过结果都要做一一详细的采访调查,切忌凭借个人经验主义和情感倾向盲目任性。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在于让民众了解事情的真相,让群众做审判者,以群众的力量推动问题的解决,虚假成分很可能会导致事态朝着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适得其反。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第一,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揭露批评;第二,实事求是及适时、适量、适宜;第三,切实维护评判者的合法权益和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第四,在独立自觉的前提下,主动寻求可靠的政府机关的保护,善用法律武器为自己保驾护航。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地位

首先,可以广泛、适时反应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其次,为公众针对现实问题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提供了公开的论坛。能够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

二﹑新闻舆论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优化效果

(一)让政府行政管理在阳光下行走

我国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享有宪法所赋予的知情权,即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运行和行政管理有知情权[1]。然而,现如今一些政府官员无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对于一些重大决策和施政方针的公开只是走个流程,做做样子。人民还是无法真正了解,跟别提对此提出意见。新闻舆论监督正是帮助行政管理行走在阳光下的助推器,以信息公开为例。信息公开指的是公民享有政府信息的权力,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力。公民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宪法要求的前提下,有权利获取政府的相关信息。如果出现政府隐瞒信息的情况,新闻舆论监督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揭示,迫使相关部门向人民群众提供信息。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社交平台的不断创建与普及,电脑、手机、广播等媒介使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变得愈发强大,途径愈发广泛。

(二)形成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体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放大在所有人面前,以人民群众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推动力,推动问题的解决。在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现象: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官官相护等。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的不但提高,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应该享受国家繁荣、民族富强带来的丰厚成果。政府也积极为老百姓做实事,兴修水利、改善民生,但是政府拨出的钱款却被某些利益熏心的官员收入自己的囊中,百姓得到的其实很少。像这种情况,人民即使知道了也无能为力,这时候就需要新闻舆论监督发挥其作用,一旦这些丑事经由新闻媒体曝光便无处遁形,迫于舆论压力,这些贪污腐败的现象也能减少很多。

(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必须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自建立以来,一直朝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前进,主张消除等级、人民主体,一切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前进。在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越来越需要净化政府权力的运用,新闻舆论监督便充当了净化器,净化一切黑暗的不干净的权力运行,为行政管理的优化做出贡献。

三﹑如何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对于行政管理的优化效果

(一)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提供制度保障

新闻舆论监督为国家的行政管理的优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它要能正常进行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不可能脱离国家的支持“单打独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事业得到了繁荣发展,极大地保障了中国政府行政权力的科学合理运用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享受新闻舆论监督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应该高瞻远瞩﹑心怀忧思。新闻舆论监督扮演了一个检查督促的角色,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约束。一方面,来自自身的局限。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娱乐﹑军事、文化、艺术等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你;电脑、手机、报纸、口耳相传等众多信息来源渠道,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导致

了新闻舆论监督的选题难。另一方面,如若选择发表的新闻材料触及到了某些官员或者有权势的企业的利益,新闻监督便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寸步难行。因此,国家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新闻舆论监督保驾护航。

(二)把握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尺度

一方面,新闻记者要重视新闻报道的客观相与准确性。切忌在新闻舆论监督的报告中掺杂个人的情感,否则会降低新闻舆论监督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达不到监察督促的目标。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报告时必须明确自己的立场:他们通过话筒向社会传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的是正确的荣辱观,而不能利益熏心地传播一些不良的言论,攻击国家、社会和人民。另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必须保证公平性,必须“一碗水端平”。就拿医疗纠纷的新闻报告来讲,当今社会,医疗事故仍然无法避免,那些遭遇医疗事故的人想通过新闻舆论监督的途径去表达他们的怨恨与不满,控诉不良医院和医生,这本是一件人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常事件。但仔细深究,又有多少无谓的纠纷因此产生,追其原因,是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缺失。新闻工作者可能受内心正义感和同情心的驱使,一昧听取受害者单方面的说法,在新闻报道中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真实,导致事态严重化,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因此,新闻工作者无论在选题、取材、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始终应该理性判断,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掌握正确的方法策略

第一,一切从人民出发,深入群众内部,了解人民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就业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农村贫困人口等。将这些最为新闻舆论监督的重点,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好冉闵主人翁地位。第二,新闻舆论监督更加重视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舍本求末,局限于小利益。三、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发展。当今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由于新闻舆论监督的过分曝光与不恰当手段而导致的家破人亡、社会混乱的现象。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博得大众的眼球而不择手段,本着缓和事态而不是激化矛盾的态度进行新闻报道。

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舆论监督因其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备受关注,成为我国监督行政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各个力量都应该为中国的富强繁荣贡献一份力,新闻舆论监督对此义不容辞,并且应该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燕.新闻舆论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优化效果[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4):15-16.

[2]张翔.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江山.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透视及完善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