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体保护的中心城区山地资源条件分析研究——以烟台市为例于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基于山体保护的中心城区山地资源条件分析研究——以烟台市为例于斌

于斌

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导致城市建设用地与山体绿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山体绿地不断遭到破坏。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城市中心区的山体绿地,使城市山体景观更好地显露出来,本文基于城市中心城区山体的保护和控制,以烟台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资源条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山体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自然山体保护策略,进而对中心城区山体绿地的保护和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山体保护;山地资源;烟台市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导致城市建设用地与山水生态保护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丘陵地区,中心城区山体绿地一点一点被蚕食,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和破坏,毁林开山,切坡拓地行为屡禁不止,围山开发建设对中心城区山体绿地的资源保护和规划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城市中心区的山体绿地,使城市山体景观更好地显露出来,在城区内构成城、山、林相融的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中心城区山体绿地的保护和控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进行山体绿地的保护和控制研究首先要对山地资源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烟台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综合实力50强,是山东省规划的21世纪“二带五群”发展战略中烟台区域的中心城市,也是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随着环渤海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长三角”,也将使烟台从“副中心”上升为“核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与东北亚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山海城市特色、人文历史背景、前沿区位条件”为发展“国际化的、多元文化交融的、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奠定了基础。

根据烟台市2012年度城市规划工作计划,要求加大力度,保护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永久性的严格保护和有条件适当利用烟台市中心城区的山体绿地,协调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自然山体之间的关系,遵循“尊重自然,崇尚人文”的城市发展理念。本文选取芝罘、莱山两个区及大南山等区域,包括中心城区核心区规划范围以内全部山体类型,山体面积约62平方公里,山体周长约170公里。通过对该范围内山地资源条件的深入调研与分析,总结山体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自然山体保护策略,进而对中心城区山体绿地的保护控制提供可靠地依据。

2山体功能定位

(1)生态山地:主要指沿生态廊道分布的各山体,是保护最严格、开发强度最低的山体,其对全区的生态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对其重在保护。这类山体原则上不开展各类旅游项目的开发,重点进行生态修复和完善,使之建设成为区内生态效益最高的绿色斑块,最完善的生物栖息地。

(2)风景山体:此类山体是山水构架的骨干,是绿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规模相对较大,是全区的制高点,因此对此类山体应采取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政策。目前山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对于风景山体强调保护与利用并进的综合性建设原则,针对各山体不同的功能区块采用不同强度的保护利用措施,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合理引导进行适度旅游开发,其整体开发强度及游客量均较生态山体强。

(3)公园林地:主要是指可利用建设成为各级城市公园的山体,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区附近。在所有山体中,该类山体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因此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植被,是该类山体规划利用的前提。作为与城区结合最为紧密的绿色斑块,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可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建设配套设施,开展运动、游憩活动,但必须维持其生态功能,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限制可能造成恶劣生态影响的开发活动。

3烟台市中心城区山体利用存在的问题

烟台中心城区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山体多由花岗岩组成,丘陵区分布于低山区周围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400米,连绵逶迤,山坡平缓,沟谷浅宽,沟谷内冲洪积物发育,土层较厚。本文研究范围最高处为岱王山,海拔401.7m,主要山体有蓁山、塔山、大南山,烟台山。山体植被总体良好,耕地林地相结合,没有乱砍乱伐现象。局部地区由于城市建设、城际铁路走线等原因,山体被挖掘严重。

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盲目的建设和开发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主要有以下矛盾:

(1)山体植被多为次生林,总面积不大,近山建设严重,破坏山体植被。

(2)不规范的施工取土采石,山体形态受到破坏。为了节约成本,人们总乐于“就地取材”,致使城市周围出现了许多采石场,柔美的山体形态日渐瘦骨嶙峋。同时,由于采石过程中的爆破、震动,对山体地质特征造成影响,为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埋下隐患

(3)一些工程实施建设也破坏了自然山体的景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土地严重短缺,近年来,开山修路,开山建筑的现象越来越多,其结果就是打断了山脉的自然连贯性。

(4)人工建筑物与自然山体不协调。人工建筑物应有机地附着于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的山水的三维空间浑然一体,然而,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导致了不合时势的建筑物。

4自然山体保护策略

(1)将山体保护纳入城市绿线管理。通过划定山体绿线,将各个山体纳入城市绿线管理范畴,根据绿线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保护和建设措施,使山体本身的保护具有法律上的保障。

(2)保护山体景观视廊,强化山体特色风貌。山体作为城市特殊的景观资源,是反映城市自然特色的标志性要素,也是市民观赏城市的重要观景点。

(3)控制临山建筑,控制城市无序蔓延。临山建筑宜根据地质结构情况顺应山势兴建,按照近山体建筑低,远处建筑高的原则进行控制,且不得突破视线景观面的要求。建筑不宜过多采用大规模独立式体量,提倡化整为零,采用灵活多样的底层分散式布局方式。

(4)建立山体公园,提高公园利用效率。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城市建成区的自然山体开发建造为市级或区级公园,有助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满足市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需求。

(5)修复山体破损。采取工程措施,对已破坏的山体进行绿化。以泥质为主的山体可通过适当削坡处理,结合乔木、喷播树种、草种进行绿化;以岩石为主的山体,采取基部高挡土墙回填种植、种大树,岩体断面通过工程措施,见缝插绿,局部含土断面喷播草种和适应性强的树种,辅以人工水源;人工锚固以混凝土硬化的山体断面或石挡墙断面,辅以爬藤植物软化景观。

结束语

山体绿地的保护和控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风貌特色和城市游憩空间的保障。为了有效的缓解城市建设和山体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深入的了解山体绿地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进而划定中心城区山体保护范围线,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谭维宁.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探索——以试点城市深圳为例[J].城市规划,2005

[2]景阿馨.浅丘地区城市内自然山体保护与利用研究——自贡市中心城区自然山体保护与利用[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