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热点专题体系提高道法复习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构建热点专题体系提高道法复习实效

尹显柏

尹显柏(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中学湖南邵阳422317)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8-103-01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炒剩饭”,要帮助学生巩固、梳理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结构,又要灵活运用,提高应试能力和技巧。纵观近些年的中考试题,非常富有时代气息,紧密联系生活与社会热点。因此第二轮复习要集中力量解决时政重点、热点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问题,即构建专题复习体系。关注热点,精选专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一、关注热点,精选专题

时政专题以时事“热点”为主线,跨越教材、跨越章节,重新组合基础知识。而每一年度的重大时政热点内容很多,中考试卷的容量却非常有限,复习时间非常紧迫。因此复习时要关注热点,精选专题是基础,用好专题是关键。

精选专题,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以考纲为依据。凡与考纲知识和能力要求无关的时政热点不宜入选。二是国内的时政热点优先于国际时政热点。尽量选择社会重大热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如:“十九大的胜利召开”、“精准扶贫、脱贫”等。三是长效性、全局性的时政热点优先。有些时政热点不仅在当年,而且在前几年中考中都是重点关注的内容,应作为复习专题的首选内容。如:“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效热点问题。四是不能忽视地方热点。要关注本地区关于发展的战略政策和重大成就、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厚重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二、对接考点,科学设问

在热点专题的复习中,教师既要精选时政热点,更要精心设置问题,用问题引出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知识点解析热点材料,如此来回往复,使知识能力化。因此,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层次性、逻辑性、系统性,切口要小,指向要明,要有知识价值、思维价值和教育价值。例如:材料一: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材料二: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教育做出了重要陈述,突出强调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的工作要求,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针对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这样设问:1.两则材料表明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战略?这是考查主干知识和提炼观点的能力,问题直接指向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体现了问题的知识价值。2.我国为什么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这个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3.“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个问题直接体现了对学生爱国情感和实际行动的考查,也能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这正是问题教育价值的凸显,知行合一。

三、抓住重点,提升能力

每一年度的国际国内重大时政热点很多,我们复习备考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重点应体现在社会重大热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与学科考点紧密相联的长效考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热点上,化热点为考点,化重大材料为小问题。

复习备考时我们一般普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热点关注,往往疏于复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训练,忽视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的培养,更加忽略价值目标的充分挖掘。专题复习中,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和解题的方法,要注重培养在问题情境中体验观察生活、分析说明、归纳概括、评价应用等几方面的能力,重视思维升华深化。

就分析材料的方法而言,做到“读→找→联→解”四步,首先仔细研读材料,寻找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再回归教材,链接考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所能做的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教学的核心任务应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结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扭转学生看问题时主观、片面、过于自信的现象。要培养思维能力,就应训练思维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弄清知识间的逻辑性、内在联系。同时还要不断变换训练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答题方法可按“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回归教材,寻找知识→理清思路,规范表述”的“三步法”培养。答题时,一定要有考点意识,要求主要有:第一,将材料和观点相结合,切忌高谈阔论。避免漫无边际,不着主题,不切要点,做到言简意赅,适当拓展,简洁而不简单,丰富而不啰嗦。第二,多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单一化。对于谈感想、认识、启示、建议、做法之类的开放性试题,要充分运用我们的发散思维,拓宽角度,全面思考。否则会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或草草几句,应付了事;或无章可循,乱写一气。解答此类试题可围绕材料的中心思想根据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国家、社会、学校、青少年应怎样做”等方面展开论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第三,分点答题,条理清晰,避免混乱化。要做到条理清楚,可用数字序号标示或标点符号表示不同的层次。做到答案段落化、段落层次化、层次要点化、要点序号化。第四,准确运用学科术语,避免口语化。表达要规范、准确,特别是对基本概念、观点的表述不能随意化,要回归教材,使用教材语言、观点和时政术语。

总之,在第二轮复习中,要立足于考纲和教材的要求,紧密关注热点,精选专题,科学设问,着眼于知识、能力和价值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掌握方法,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