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学体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学体验

王杰

钟祥市旧口镇第一初级中学湖北钟祥431900

【摘要】新课标提倡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发展思维,建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实践运用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应运而生,这种方法以提出数学问题为起点,经过观察、发现、实验、猜测、验证、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性活动,成功地解决问题,并应用于实践,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下面就我们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

一、精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因此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景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例如:教学“整式及相关概念”时,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绿地面积扩大问题和实物图、数学图,再提问:你能用几种方法表示扩大后绿地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再讨论交流比较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示方法及其之间的关系,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单项式及其系数与次数”时,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提出些什么问题呢?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单项式?什么是单项式的系数?什么是单项式的次数?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通过这一情景的创设,引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明确了探究的目的。

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结果,常常采用简单的方式,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正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在“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

例如:教学“角平分线的性质”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学生任意画∠AOB,再画它的角平分线OC,在OC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OA、OB的垂线PD、PE,垂足分别是点D、E,量出PD、PE的长度。然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会发现PD=PE,∠AOC=∠BOC,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探究活动,讨论、验证发现的结论,学生代表发言:说明、演示、验证结论成立的不同方法和结论成立的条件,从而理解了角平分线的性质。

这样教学,改变了灌输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画、量、实践、经过观察、发现、验证、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性活动成功地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探究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运用,探究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与创新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用现成模式模仿照搬。而实践运用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但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指练习题的技能操作,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还要是能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探究性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突出开放性。

例如:教学“单项式、多项式及相关概念”时,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请学生写一个单项式,使它的系数是-2,次数是6。写一个多项式,使它的项数是3项,次数是5。这样设计问题,题目条件开放,结论也开放,能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得到新发展。

总之,探究式学习既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策略,也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质疑、探索、实践、体验,通过自己收集、整理、加工、描述信息材料等,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领悟数学规律、思想和方法。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识的积极态度与情感,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玉平.谭芳.刘阐军.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3(3):75-76.

[2]《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