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张立君

张立君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

【摘要】目的探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诊断。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检验、分析,20例患者均做出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均取得较满意疗效。结论临床病理检验、分析,有助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早期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诊断

常见的颅内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有脑膜炎和脑脓肿。脑膜炎有3种基本类型,包括化脓性脑膜炎(多由细菌引起),淋巴细胞性脑膜炎(一般为病毒所致)和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布氏杆菌及真菌引起)。其中化脓性脑膜炎比较常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多为散发生,在冬春季可引起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临床上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斑),脑膜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现抽选我院收治的2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诊断。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2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8~44岁,平均年龄(29.4±2.2)岁。

2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膜炎球菌具有荚膜,能抵抗体内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并能产生内毒素,可引起小血管或毛细血管的出血、环死,致使皮肤、粘膜出现淤点斑。致病菌定位于软脑膜引起化脓性为症。

该致病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借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细胞进入上呼吸道后,大多数人只引起局部炎症,成为带菌者。部分机体温表抵抗力低下的患者,细菌可从上呼吸道粘膜侵入血流,并在血中繁殖,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约2%~3%抵抗力低下的患者,病菌到达脑(脊)膜引起脑膜炎。化脓菌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循环中迅速繁殖、播散,因皮脑膜炎症一般呈弥漫性分布。

3病理变化

3.1肉眼观察

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病变严重的区域,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覆盖着脑沟脑回,以致结构模糊不清,边缘病变较轻的区域,可见脓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在渗出物较少的区域,软脑膜往往略带浑浊。脓性渗出物可累及大脑凸面矢状罕附近或脑底部视神经交叉及邻近各池(如交叉池、脚间池)。由于炎性渗出物的阻塞,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

3.2镜下观察

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其中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用革兰染色,在细胞内外均可工到致病菌。脑实质一般并不受均可找到致病菌。脑实质一般并不受累,邻近的脑皮质可有轻度水肿,由于内毒素的弥散作用可使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脑膜及脑室外附近脑组织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动、静脉管壁可受累并进而发生脉管炎和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脑实质的缺血和梗死。

4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上除了发热等感染性全身性症状外,常有下列神经系统症状。

4.1颅内压升高症状

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饱满等。这是由于脑膜血管充血,蛛网膜下腔渗出物堆积,蛛网膜颗粒因脓性渗出物阻塞物堆积,蛛网膜颗粒胃脓性渗出物阻塞而影响脑脊液吸收所致。如伴有脑水肿,则颅内压升高更加显著。

4.2脑膜刺激症状

颈项强直。炎症累及脊髓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软脑膜及软脑膜及软脊膜,致使神经根在通过椎间也处受压,当颈部或背部肌肉运动时可引起疼痛,颈项强直是颈部肌肉对上述情况所发生的一种保护性痉挛状态。在婴幼儿,由于腰背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可引起角弓反张的体征。此外,Kernig征(屈髋伸膝征)阳性,是由于腰骶节段神经后根受到炎症波及而受压所致,当屈髋伸膝试验时,坐骨神经受到牵引,腰神经根因压痛而呈现阳性体征。

4.3颅神经麻痹

由于基度部脑膜炎累及自该处出颅的Ⅲ、Ⅳ、Ⅴ、Ⅵ和Ⅶ对颅神经,因而引起相应的神经麻痹征。

脑脊液的变化为压力升高,浑浊不清,含大量脓细胞,蛋白增多,糖减少,经涂片和培养检查可找到病原体。脑脊液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5结果

经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检验、分析,20例患者均做出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均取得较满意疗效。

6讨论

由于及时治疗和抗生素的应用,大多数患者可痊愈,病死率已由过去70%~90%降低到5%~10%以下。如治疗不当,病变可由急性转为慢性,并可发生以下后遗症:

(1)脑积水:由于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2)颅神经受损麻痹:如耳聋、视力障碍、斜视和面神经瘫痪等;(3)脑底脉管炎致管腔阻塞,引起相应部位脑缺血和梗死。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是暴发型脑脊膜炎的一种类型,多见于儿童。本病起病急聚,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和皮肤大片紫癜。与此同时,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为沃-费综合征,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大量内毒素释放所引起的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情凶险,常在短期内因严重败血症死亡,患者脑膜病变轻微。

本研究通过我院收治的2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临床病理检验、分析,有助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早期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勇,马福宝.37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00-5401.

[2]张俊霞.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特点、预防和临床治疗[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1):245-247.

[3]刘雅姬,肖胜传,林立新,张玮.一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的调查及控制[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40(3):55-56.

[4]白雪敏.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防治体会[J].医药前沿,2014,(33):51-52.

[5]张莉,徐葵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5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7):98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