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葫芦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四川省葫芦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刘博熊健谢登科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0五大队四川眉山620860

摘要:葫芦沟金矿区处于扬子、印度、华北三板块会聚所形成的“川、甘、陕金三角”巴颜喀拉推覆造山带与南秦岭推覆造山带接合地带荷叶深大断裂南侧。矿区内出露主要地层为泥盆统三河口组,岩性主要为绢云母板岩、绢云母粉砂质板岩、微晶灰岩。岩浆岩主要为印支期及燕山期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闪长玢岩、花岗细晶岩。矿区构造较复杂,主要断裂带为成矿提供了较好的容矿导矿构造。本文通过介绍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初步分析了葫芦沟金矿的成因,认为该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型。

关键字:葫芦沟金矿;地质特征;岩浆热液型

一、简介

葫芦沟金矿位于四川省九寨沟县城188°方向直距约31公里处,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勿角乡管辖。成(都)-九(寨沟)旅游环线公路从矿区东侧通过,西侧有约8公里简易公路沿甲勿沟经过矿区,由矿区向北至九寨沟县城约4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图1-1)。

图1-1交通位置图

二、区域地质背景

葫芦沟金矿区处于扬子、印度、华北三板块会聚所形成的“川、甘、陕金三角”巴颜喀拉推覆造山带(Ⅱ3)与南秦岭推覆造山带(Ⅱ2)接合地带荷叶深大断裂南侧。北与南秦岭推覆造山带相接,南东部与扬子陆块毗邻,西侧紧临巴颜喀拉推覆造山带(图2-1)。

图2-1构造单元略图

2.1区域地层

属昆仑-秦岭地层分区摩天岭地层小区。出露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和新生界第四系地层。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早期沉积了一套滨海三角洲相-滨、浅海相的次稳定粗-细碎屑岩建造,中泥盆世晚期-早二叠世属稳定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早二叠世-早三叠世为一套闭塞海湾相细碎屑岩-硅质碳酸盐岩建造,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其中下泥盆统“石坊组”和中泥盆统三河口组系由黑色含砾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泥质粉砂岩及灰岩组合而成的黑色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含金背景值普遍较高,一般为1.7~2.5×10-9,为区内主要含矿层位和容矿岩石。

2.2岩浆岩

印支期和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频繁,两期岩体含金丰度普遍较高,一般含金20~200×10-9。

印支期中酸性岩以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呈大小不等的岩枝、岩脉沿北西西向断裂带展布在甲勿池-葫芦沟-石桌子等地,经北西西向断裂后期活动,次级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断裂及节理裂隙发育,为葫芦沟金矿容矿构造。

燕山期中酸性岩以闪长玢岩、花岗细晶岩为主,呈大小不等的岩脉沿北西西向断裂成群呈带展布在雄黄沟-甲勿池-葫芦沟、罗依-联合村等地,岩脉内外接触带和蚀变带控制着金矿体的赋存。

2.3区内构造

2.3.1断裂构造

北西向荷叶深大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深大断裂为区内主体断裂,分别控制着摩天岭岩片的北部及西部边界,在两条深大断裂夹持带内次级北西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断裂广泛发育,控制了区内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和金矿床的空间展布。

其中岷江深大断裂控制了火山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及成矿带的分布。次级南北向断裂控制了金矿床(点)、金异常带的空间展布;荷叶深大断裂控制了早华力西期构造演化-火山活动、晚印支期南坪裂陷海槽和燕山期岩浆活动及成矿带的分布区域。下盘次级上南岸-甲勿池-文县沟断裂控制了区域金矿床(点)、金异常带的空间展布,断裂带中低序次北西西向、北西向等断裂控制了矿体的产出。

2.3.2褶皱构造

日寨复背斜为摩天岭岩片主体褶皱,北界受荷叶断裂控制,由两个相互平行的背斜和一个向斜组成。背斜核部为泥盆系,翼部为石炭-二叠系;褶皱轴线呈北西向线性展布,基本与荷叶断裂平行;轴面向北倒转,北翼较陡。

三.矿床地质特征

3.1地层

矿区地层属昆仑-秦岭地层分区摩天岭地层小区。出露中泥盆统三河口组第一、第二段(D2S1+2)、第三段(D2S3)、第四段(D2S4)及第四系地层,主要岩性为绢云母板岩、绢云母粉砂质板岩、微晶灰岩、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等。

3.2构造

葫芦沟金矿区处于南秦岭推覆造山带荷叶深大断裂南侧的上南岸-甲勿池-文县沟断裂东段,次级断裂十分发育,具多次叠加特征。主要发育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三组断裂,其中北西西向断裂为矿区主要控矿构造。

(1)北西西向断裂

矿区发育有F1、F2、F3、F4等四条主要断裂,其中F1、F4为上南岸-甲勿池-文县沟区域性断裂,控制了雄黄沟金矿点、甲勿池金矿床、葫芦沟等金矿床的空间展布;F2、F3为次级断裂,控制着印支和燕山期岩浆岩、蚀变带、金矿体及金异常的产出。

(2)北东向断裂(F21)

为区内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断裂,沿大葫芦沟分布,长度大于1.5km,倾向北西,倾角54~88°;显左行逆冲平移压兼扭性质,具多期活动叠加,形成于燕山期,切错矿化带;上盘与之平行的羽裂发育,在西段北东向羽裂中有4、8号金矿体产出,东段沿北东向羽裂有含金辉锑矿脉断续分布。

(3)北西向断裂(F31)

沿岩卡沟分布,斜切矿化带,长度大于2公里,倾向南西,倾角49~67°;显右行逆冲平移压兼扭性质,印支期花岗斑岩沿断裂带分布。后期活动强烈,切错矿化带并破坏其连续性,错距100~200m不等。

除上述主要构造形迹外,勘查区岩矿层中北西向、东西向、北东向、南北向、顺层节理、裂隙等颇为发育,其中北东向和南北向节理裂隙密集带中有金矿体产出。

3.3岩浆岩

岩浆活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发育印支期中酸花岗斑岩和燕山期中性闪长玢岩、细晶岩,呈脉状沿F1、F4断裂夹持带成群分布,多沿走向断裂和岩层层(板)理侵入,与围岩接触面平整,具烘烤、硅化等蚀变。

花岗斑岩体大小不等,长数十米至千余米,宽0.8~>500m,脉间距数米至数百米,黑山以西分布密集,以东至葫芦沟一带较稀疏。

燕山期细晶岩呈脉状、枝脉状侵入于花岗斑内(及其内外接触带和断层破碎带;长数十米至百米,宽数十厘米至数米,岩脉分布地段金品位明显变富。

闪长玢岩呈脉状沿F1、F2断裂带分布,仅见于东段,岩石含金0.05~0.2×10-6。

根据采样分析,花岗斑岩和细晶岩岩石K2O/Na2O比值分别为19.4、23.3,Al2O3/(Na2O+K2O+CaO)比值分别为1.58、3.45,表明花岗斑岩和细晶岩均属钙碱性铝过饱和岩系,其成因类型判别为“S”型花岗岩系列。

3.4围岩蚀变

矿区成矿热液蚀变发育,集中分布在花岗斑岩、细晶岩脉内外接触带、断层破碎带,两种岩脉接触带矿化蚀变明显增强,蚀变组合复杂,金明显富集;蚀变微弱类型单一含金则较贫,或仅具矿化。热液蚀变强弱明显控制着金的富集程度。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黄(褐)铁矿化、辉锑矿化、毒砂矿化、绢英岩化、辰砂矿化、绿泥石化;上述矿化密集以及矿化较强地段金矿化均较好。

3.5赋矿层位及容矿岩石

中泥盆统三河口组第三段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的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细砂岩-灰岩岩性组合序列,第三段一亚段粉砂质板岩为主要赋矿层位和容矿岩石;第三段二亚段灰岩为次要赋矿层位和容矿岩石。

3.6矿体特征

3.6.1几何特征

1、矿体形态: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和囊状,东部呈平行带状产出,西段呈“歹”字型展布;形态复杂,膨大收缩、尖灭再现较频繁。

主矿体和次要矿体呈似层状,连续性较好,具膨大收缩,形态变化程度属简单-中等。

2、矿体产状:矿体产状与断裂产状基本一致,北西西向矿体受断裂影响较大,沿走向呈舒缓波状弯曲,倾向188~350°,总体向南陡倾,局部倾向北,倾角一般为42~88°。北东向矿体产状变化较小,倾向265~326°,倾角49~74°。

3.6.2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依据容矿岩石将区内矿石自然类型划分为碎裂粉砂质板岩型和碎裂花岗斑岩型两个矿石类型,均属硅酸岩型矿石。

各类金矿石均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氧化作用,依据氧化程度的差异将矿区内的金矿石划分为氧化金矿石和原生金矿石。

2、矿石成分:矿石矿物以黄铁矿、辉锑矿、毒砂为主,少量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辰砂。脉石矿物以石英、假象斜长石、绢云母、白云石、铁白云石为主,少量正长石、金红石等。岩矿鉴定光薄片未发现自然金粒,应属微细侵染型金矿床。

3.7成矿时代

该矿床金矿化主要成因是由于印支期及燕山期岩浆活动导致,以燕山期岩浆活动为主,故该矿床是于印支期之后形成,主要于燕山期中形成。

四、矿床类型讨论

4.1矿床成因

矿床处于南秦岭推覆造山带荷叶深大断裂南侧的上南岸-甲勿池-文县沟断裂东段,赋存于中泥盆统三河口组第三段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中,北西西向断裂制约了构造岩浆热液蚀变矿化异常带的空间展布;印支期中酸性花岗斑岩和燕山期细晶岩主要沿北西西向断裂破碎带侵入,硅化、褐铁矿化、辉锑矿化、毒砂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成矿热液蚀变沿岩脉内外接触带、被断裂切割带、两期岩脉接触带分布,蚀变强弱明显控制着金的富集程度。

4.2结论

葫芦沟金矿,就其成因而言,根据矿石的矿物组合和围岩蚀变类型等特征,应属于热液型矿床。该矿床的形成受到其构造条件的控制,同时又受到岩浆侵入活动的制约,因此可以把该矿床归类为岩浆热液型矿床。

我们根据其赋存位置,围岩蚀变,矿化类型可以将该矿床定为岩浆热液性金矿。

参考文献

[1]陈衍景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J],岩石学报,2007,23(9):2085-2108

[2]唐永忠南秦岭造山带安康石梯—旬阳神河早古生代热水沉积盆地构造-沉积相与热水聚矿特征[J],中国地质,2012,39(5):1261-1270

[3]韦龙明重要类型金矿床(体)成矿预测研究[J],矿产与地质,20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