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音乐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钟晓虹

——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钟晓虹

(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初中部,浙江嵊州312400)

摘要:柏拉图曾经说过:“我们一向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用音乐。”可见音乐艺术除了审美功能外,其初衷是让心灵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升华。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空间,通过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学生自身的情感做纽带,运用教学中的感染、激励、教化、启迪等效应,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爱上音乐、走进音乐、最后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从而实现完善品格、高尚志趣的育人目的,使音乐与情感真正得到完美融合!

关键词:音乐;情感教学;情感渗透

音乐,是情感的语言。音乐和歌咏在学校中不仅仅是一门教学科目,它还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应该从情感上和审美上美化人的全部精神生活。中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是塑造人美好心灵的教育。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要带领我的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聆听美妙音乐、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世纪新人。

1正确认识音乐学科性质,把握情感因素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知识和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我们不能因学生的嗓音不够甜美或五音不全的弱势便给予否定;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死板机械地将音乐理论知识强行填压灌输。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通过情感教学使技术技能训练变得乐趣横生。

音乐课程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因此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其亲身体验产生审美评价,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用情感找到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我曾经给学生看过一部以音乐感悟人生的影片《海上钢琴师》,当同学们看到主人公与一位自称为“爵士乐开山鼻祖”的无聊黑人钢琴竞技时,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为他那精湛的钢琴技艺拍手叫好;在主人公面临死亡,他的好友全力劝说最后无奈放弃时,同学们又因为那感人肺腑的真挚友情默默叹息;最后在主人公因音乐而放弃生命时,随着轮船的爆破声同学们泪流满面。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是冷漠的,可以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和美妙的音乐作品,将学生置于情绪激动和精神陶醉之中,以此把理性内容转化为情感形式,使整个音乐教学变成渗透着理性的情感教育。

2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舒心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种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生动、有趣、形象的语言描绘是上好音乐课的主要媒介。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要了解学生心理,多进行换位思考,对于那些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乐理知识,教师不必用太多的专业术语给他们讲解。相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新节奏×、×时,附点八分音符较难掌握,我就改变过去用“打打……”的练习方法,而是采用读儿歌形式,如:星期天,去公园,碰碰车,真好玩,哐、乞哐、乞,你碰我、来我碰你,真有趣.来真有趣。这样,学生就较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还应恰当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改进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

2.2音乐形象是音乐情感的载体,音乐教师可以用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中的歌曲《渴望春天》时,我根据歌曲的内容把教室布置成春天的环境,摆放几盆鲜花,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画面,再制作一些小鸟的头饰,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中自然就会找到春天的感觉,从而深入领会歌曲表达的情感。通过音乐形象感染学生,艺术之花就会在学生心中悄然开放。

2.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愿望。学生在校学习音乐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这就要靠我们音乐教师多想办法,多出点子。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丰收锣鼓》时,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对锣鼓的表象认识比较清楚。但是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时,对“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撬上”的认识就不易了。因为有的学生不知道冬日雪野的景象,也没见过雪撬,也就很难通过联想展现音乐之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身经历,所以在教学时,我经常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等各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语言触情感,用音乐美育人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最基本工具。作为教师掌握运用语言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而心情愉快、趣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中的歌曲《阳关三叠》时,为了使学生们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歌曲之前我深情地朗诵了李煜的《相见欢》“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欧阳修的《玉楼春》“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学生听后面部表情都发生了变化,看的出来他们都沉浸在诗句的意境中。我抓住时机开始教唱歌曲,我并没有对歌曲的演唱作过多的解释和要求,学生在演唱时速度自然慢了下来,语气平稳,感情真挚。我借助优美的诗词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学生自然沉浸其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他认为音乐可以“浸润心灵”,可以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可以陶冶感情、振奋精神。这些观点成为西方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乐记》里说:“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对音乐审美功能的基本解释。柳斌在“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的审美教育”中谈到:“审美的特殊性质,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感性的力量来感染人。所以,它能够使学生在鉴赏与品味事物的过程中,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感情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收到思想教育难于收到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欣赏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中的《保卫黄河》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了与作品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受到了震撼,然后再欣赏乐曲,学生不仅对乐曲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还增进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主线,教师在教学中围绕这条主线,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深化学生对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用情感人,以情育人,从而达到以音乐教育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Z].

[2]柳斌.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的审美教育[Z].

[3]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Z].

[4]音乐教师与新课程——初中学段[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