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混凝土建筑楼面板裂缝的施工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商品混凝土建筑楼面板裂缝的施工治理

邓镇承

广东省阳江市529500

摘要:文章分析商品混凝土建筑楼面裂缝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在建筑施工中应采取进行综合防范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楼面裂缝;施工;防范治理

1.商品混凝土建筑楼面裂缝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

根据建筑工程商品混凝土的用料、混凝土施工过程及混凝土养护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工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裂缝,并分析出产生裂缝的原因。

1.1裂缝的种类

(1)早期荷载造成的裂缝。

(2)因施工不当造成的裂缝。

(3)干缩裂缝。

(4)收缩裂缝

1.2裂缝产生的原因

预拌混凝土现浇楼面板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混凝土本身是一种多相非均匀的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是混凝土本身固有的一种物理性质,在显微结构下可以看到这种微裂缝是不规则、不贯通的。混凝土由水泥石、水、骨料及内部空隙中存在的空气组成。有研究表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早期负载以及混凝土在硬化时,由于混凝土的体积发生变化,促使其内部产生变形,当变形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值或其拉应变超过混凝土极限变形时,微观裂缝就发展成了肉眼可见的宏观变形裂缝。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水灰比越大,其干燥收缩变形也越大,混凝土保湿养护不到位,则会使混凝土早期干缩加剧,而商品混凝土为便于泵送往往用水量大、塌落度大,短时间内施工量和体积比较大,如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要求施工,更易造成裂缝的产生;收缩裂缝是混凝土浇注以后,在硬化以前仍然处于塑性状态,由于高气温、高风速以及水分蒸发量大和混凝土水化热高等原因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的速度大于混凝土泌水和毛细孔内水向外迁移的速度时,混凝土内浆体的体积发生收缩,如果此时混凝土流动性不好或混凝土还未产生足够的抗拉强度,从而使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

2.裂缝的防治

根据上述原理,在建筑施工中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治理。

2.1优化配合比的设计

2.1.1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它可以解决混凝土裂缝诸多矛盾的一个面。关键环节是加强养护。

2.1.2合理选择原材料

(1)水泥品种应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优先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及普通硅酸盐水泥。

(2)集料:集料的选择应把握:

①选用含泥量、泥块含量低的集料;

②尽量选用中砂,教高的砂率会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还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在保证和易性的前提下,应采取低砂率。普通混凝土的砂率一般取值33%~38%,流动性混凝土的砂率取值在38%~44%为宜。

③根据泵送管道的内径在保证混凝土泵送的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级配好、合理的最大粒径;④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砂率。

(3)用水量与水灰比:研究表明混凝土的用水量对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和干燥收缩影响很大。混凝土用水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加混凝土结构内部毛细孔的数量,而且会增加混凝土成型后毛细孔内含水量,从而增大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和干燥收缩。当水泥用量相同,其它原材料不变时,随着水灰比的增大,收缩率也增大。混凝土的单方用水量影响因素很多,坍落度的大小、外加剂的减水率、粗骨料的级配、细骨料的模数、砂率、水泥的标准稠度用量都会对混凝土的单方用水量产生影响,应合理地根据各个有利因素降低用水量。同时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水灰比,一般普通混凝土水灰比不宜大于0.7,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水灰比不宜大于0.35。

(4)外加剂。外加剂是商品泵送混凝土生产不可缺少的成份。选择规模大、技术管理水平高的外加剂厂家,以保证同一品种外加剂的稳定性和使用的连贯性。其次,国标《混凝土外加剂》(GB8078-1997)规定高效外加剂收缩率比应小于等于135%,所以还应选择收缩率比小的外加剂。

(5)掺合料。在预拌混凝土中选择掺加抗裂性能良好的掺合料,不仅可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而且能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泌水率,提高泵送性能。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10%和20%对裂缝的影响并不明显,控制粉煤灰质量在规范范围内。

2.2优化施工工法

施工工法上控制裂缝有“导”和“防”两种方法,导就是通过设置后浇带或在容许出现裂缝的地方设置裂缝从而达到避免在不该出现裂缝的地方出现裂缝;防是指通过采用二次抹压和二次复振技术以及加强养护等措施来防止裂缝。下面是为防止裂缝采取的施工方法:

(1)采用必要的构造措施。在建筑物板面混凝土施工前,通过加焊竖向短钢筋、设标高控制点,防止楼板局部厚度偏薄而产生裂缝,同时为防止出现45°角裂缝,除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布筋外,在板面的四角加布放射筋。混凝土泵送施工在布管时放置钢筋马凳,以防止负筋变形。

(2)采用二次抹压和二次复振。二次抹压是指混凝土在泵送至板面后除按规范正常振捣外,视环境情况在1~2小时后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搓毛压平操作,这样消除收缩一阶段后混凝土表面产生的裂缝缺陷。并在局部位置进行二次复振,掌握好二次复振的时机,二次复振以振动棒拔出后,混凝土能自动闭合而不留孔穴为准。

(3)加强养护。良好的养护是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缝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多数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早期浇水养护不够,仅早晚或早中晚各浇水一遍不能有效控制混凝土变形裂缝的产生,为了能使混凝土在较长时间内进行水化反应,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必须对混凝土保持较长时间的浸润湿养护,使其满足两次水化反应的需要,另外在早期养护期间不得有荷载,因此采用喷洒养护剂的办法,使其保持足够的湿润14天,14~21天内每天浇水1~2次。梁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规定的拆模强度时才批准工人拆模。

2.3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加大对工人施工操作的监控力度首先通过召开现场会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统一认识,把认识和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管理,细化劳务分包合同,避免熟练工人流失,做好技术交底,不仅让工人知道了怎么干,还让他们懂得了为什么要这么干,并把质量与工资挂钩。施工员全程跟踪,加大监督力度。施工前编制好浇筑方案,控制浇筑速度,避免局部过振或漏振,不许往混凝土泵随意加水,并安排责任心强的工人浇水养护混凝土。

2.4加强与相关方协作,共同搞好裂缝治理加强与建设方、商品混凝土供应方、监理方的联系和沟通,共同采取可能的措施来防止裂缝的产生。

(1)与建设方沟通、协调,制定出合理、可行、加快施工进度的、科学的施工方案和计划,计划工期与定额工期接近,使有些分部工程有必要的技术间歇时间达到质量要求,比如浇筑完的混凝土未达到1.2MPa时不准放线、堆放材料等。建设方提供合理的费用,使结构构件有必要的防止裂缝的构造措施。

(2)随时保持与商品混凝土供应方联系,及时反馈施工进度以使后者能够合理安排车辆频次,避免因停电、机械故障等原因造成混凝土滞留工地时间过长而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同时为保证混凝土均匀性双方还共同监督,使每一车混凝土泵送前先快转30秒至1分钟再卸料。

3.结束语

总之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监理单位以及建设单位都必须引起高度,对裂缝必须排除那种认为裂缝产生很普遍,裂缝不影响结构,抱无所谓态度;另一种认为裂缝影响因素众多,非一方所能解决而听之任之的错误思想。只有彻底重视裂缝,又不惧怕裂缝,通过建设方、商品混凝土供应方、监理方、施工方的共同努力和综合治理,抓好设计、施工、材料质量,提高参建各方的质量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和使命感抓好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裂缝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

参考文献

[1]郭华中.论民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J].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1期

[2]邓文涛.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的施工特点及技术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