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发挥青年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3

浅议如何发挥青年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倪海峰

倪海峰NIHai-feng(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铜陵244000)(TonglingNonferrousDongguashanCopperMine,Tongling244000,China)

摘要院本文全面阐述了青年在企业发展,尤其是国有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文章从“循序善诱、教育培训、用人分配、完善激励、培养创新”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如何发挥青年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Abstract:Thispaperexpoundstheyouthin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especiallythepositiveroleinthedevelopmentofstateownedenterprises.Thearticlefrom"sequentialsell,educationandtraining,distribution,incentive,training"hasanin-depthanalysisofhowtoplaythepositiveroleofyouthin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

关键词院企业;发展;青年;作用

Keywords:enterprise;development;youth;role

中图分类号院D432;F270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6-0144-020

引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企业的竞争不外乎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企业的综合实力包括多方面的因素,人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青年更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青年人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鹰隼试翼,鳞爪飞扬”。

就目前而言,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国有企业经过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调整后人员的年龄结构正逐渐趋于年轻化,青年人在企业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大,这些赋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和“常思将来”的进取精神的广大青年是时代的主流、社会中的强势群体以及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

因此,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积极作用,使其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那么,如何促进广大青年更好的发挥作用呢?为此,笔者根据铜陵有色集团公司现状,就此提出几点浅薄看法。

1注重因势利导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青年人思维敏捷、好胜心强,赋有执着的开拓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与改革开放提倡的“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青年时期是人生精力旺盛和思维敏捷的黄金时期,其社会认知能力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不拘于思维定势的束缚,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因此,应积极加以引导,全面考察青年的才能特长,因地制宜的为其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环境,使其放开手脚,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在自身才华有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青年人才必将更加坚定了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的决心。

执着的开拓进取和“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是现代青年的一大优点,但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青年人的性格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憾之处,那就是性格浮躁、思想波动大,在错误认知倾向、价值观的诱导和支配下易陷入盲目追从错误意识形态的误区,甚至是一意孤行,致使自身的行为有悖于道德礼法。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是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观念的理解和主次轻重之分,是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广大青年的思想,在这种种物欲的诱惑下,部分青年不能保持头脑清醒,被腐朽思想所麻痹、吞噬。

为此,要深入了解青年职工的思想状态,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原则,加强与青年的思想沟通,从中找出症结、分析原因,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广大青年形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

同时,要积极开拓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努力使各种潜在的社会摩擦和冲突的能量在“微调”状态中得以有效缓解和释放,避免各种不利能量的积聚、膨胀、以至爆发,努力消除其性格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进一步促进广大青年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推动公司改革发展的稳步进行。

2注重教育培训袁实施人才储备战略“业精于勤,荒于嬉”,能力的形成是源于知识的积累。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集团公司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必须要积极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做到未雨绸缪。企业的发展来自于多方面人才的支撑和推动,集团公司涉及的业务范围广泛,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精英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青年帅才、专才、干才以适应公司做大做强的需要。

就整个集团公司人才年龄结构状况而言,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便是各类技术人才年龄偏大,岗位技术青工严重匮乏,随着企业整体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年轻化,这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矛盾愈发突出,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力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最终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要加大企业技术人才的横向和纵向培养与储备,即在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大力气,立足于实际需要,确保人才的广泛性、全面性、专业性、精干性,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努力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立体化企业人才链。

随着集团公司矿山、加工、化工三个主行业不断向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亟需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青年人才。数年来,集团公司一方面通过招聘大学生来加强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对现有的骨干青年员工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提高青年人才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人才梯队。

3完善用人分配机制袁促使人才脱颖而出人是生产力发展中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青年则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建立、完善灵活的用人机制,是确保青年人才有效发挥才能的根本保证。

因此,企业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敢于打破旧模式中沿袭的诸如级别、年龄、身份等限制,变论资排辈的任用方式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使企业能够永葆活力,不断进步,最终实现青年与企业的双赢。

同时,要以发展和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把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的相结合,既要加快人才储备战略的实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蓄能量,又要做好现有人才的合理使用,确保现有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以期达到企业“蓄能”的同时不“闲置”资源的目的。坚持“舍得投入培养人才,拓宽视野选拔人才,放开手脚用好人才,建立机制激励人才”的用人原则是促使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并且能够“人尽其才”的有效途径。

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是企业聚才兴业之道。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

不可否认,目前集团公司部分单位的人才流失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根溯源,其根本原因是在企业用工及分配机制上不健全,人才没有得到与他们的才学和贡献相匹配的报酬,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国企的分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进行了改革,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在同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因也应不断丰富,薪酬方式也应逐步进化为多元化的分配方式。

对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单位应实行计件分配方式,而对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单位则应采取拉开档次、采取“与效益挂钩、向贡献倾斜”[1]的分配方法,充分体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积极打破部分企业中存在封闭僵化的“大锅饭”形式,从源头上消灭“寄生”思想和依附现象,使广大青年人才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物质认可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敬业精神,提高其求知欲望,最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推动。

4完善激励机制袁进一步发挥积极性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个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最主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适时、适当的奖励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积极性。然而单纯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要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在我国现阶段,物质奖励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物质奖励的目的是起促进、激励作用,并不是衡量个人工作业绩优劣的唯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方法,避免物质奖励目的异化、蜕变而滋生“一切向钱看”、“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本位主义思想。

同时,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防止个人物欲恶性膨胀,最终使正当的物质需要误入歧途。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随之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度显得愈发迫切,尤其是广大青年越来越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身能力和付出能够受到社会认可、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以及得到相应回报,因此,精神奖励的作用也与日俱增。精神奖励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口头表扬、颁发奖状、授予荣誉称号、职务晋升等。这一系列的激励形式往往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更有促进作用,并能弱化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依赖性,强化广大青年的精神追求[2]。

为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集团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不懈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并辅之以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爱岗敬业及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

5培养创新意识袁充分激发内在潜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更是企业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力量之源。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创新,我们的工作将会墨守成规,企业的改革发展将形如蜗行,我们的事业也将会停滞不前。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飞跃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愈发显得捉襟见肘,必须破旧立新。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企已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在许多方面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的旧体制、旧模式,计划经济的守旧观念、“等、靠、要”依赖依附思想以及“大锅饭”形式仍在一定程度上根深蒂固。因此,重视企业管理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也是企业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当今国企管理创新所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泛,也必将打破一些既定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这一切的管理创新都需要赋有创新意识和“出生牛犊不怕虎”精神的广大青年去开创。自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便成了现代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建立完善良好畅通的内部沟通渠道是确保青年人才智慧得以发挥的根本保证。为此,集团公司多年来,持续开展提合理化建议、“五小”攻关、奉献金点子等活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智慧才能,积极参与企业的改革发展,鼓励其创新思维,使其创新意识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并物化成现实的成果。

参考文献院[1]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2]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必备手册[M].中言实出版社,2005,1.[3]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