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郝义伟

郝义伟(南京市浦口医院急诊科江苏南京21003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分析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2年10月—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7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参照组。给予对照组36例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给予参照组36例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对照组与参照组的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参照组复苏情况较好,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较好,复苏良好,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为临床常见病,危害严重,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需引起重视,做到早发现及早治疗。有研究指出,患者休克45min内能否得到有效、及时治疗是保证良好预后的关键[1]。休克时间过长,失血过多,可引起病情变化,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须给予该病患者有效、及时治疗,减轻不良后果,维护患者健康。现搜集2012年10月—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失血性休克72例患者,对其液体复苏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10月—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失血性休克72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参照组。对照组共36例,平均年龄是(29.42±5.24)岁,最大者42岁,最小者20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1例、15例,其中8例锐器伤,14例坠落伤,5例挤压伤,9例交通事故伤。参照组共36例,平均年龄是(29.44±6.25)岁,最大者43岁,最小者21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2例、14例,其中9例锐器伤,13例坠落伤,6例挤压伤,8例交通事故伤。对照组与参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给予参照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1)入院后,积极控制出血,并开放气道,密切监测血压、吸氧及血氧监测,建立静脉输液通道(2)对照组:按照1:2比例使用胶体液及平衡液,对患者进行快速输注,使MAP≥100mmHg。(3)参照组:按照1:2比例使用胶体液及平衡液,对患者进行快速输注,密切监测MAP变化,待MAP>50mmHg时,减慢输注速度,并对液体量进行限制。

治疗后,测定对照组与参照组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动脉压,准确记录两组输血量及复苏时间,并比较。观察对照组与参照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比。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观察指标对照组血红蛋白浓度是(82.45±5.77)g/L,平均动脉压是(64.25±4.25)mmHg,输血量是(3011.92±825.22)ml,复苏时间是(272.24±45.53)min。参照组血红蛋白浓度是(98.49±8.15)g/L,平均动脉压是(50.23±5.48)mmHg,输血量是(1001.22±353.45)ml,复苏时间是(101.32±46.26)min。与对照组相比,参照组复苏情况较好,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对照组5例并发症,发生率是13.89%(5/36),其中3例脏器水肿,2例供氧不足。参照组2例并发症,发生率是5.56%(2/36),其中1例脏器水肿,1例供氧不足。与对照组相比,参照组并发症较少,发生率较低,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失血性休克可由消化性溃疡、外伤、妇产科疾病等引起,患者大量血液丧失,机体血循环血量减少,重要器官及其他脏器供血不足,导致器官发生功能性受损,机体环境紊乱[2]。失血性休克患者表现为心动过速、皮肤苍白、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冰凉、神志改变等。液体复苏是该病的传统治疗方式,通过给予患者快速、大量补液,恢复血容量,虽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易引起病情恶化[3]。休克初期,由于体内微循环淤积大量血液,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回心血量,此时应给予患者给氧、补液和纠正酸中毒;患者病情稳定后,若继续对其大量补液,则可引起血压及血流变化,对血管收缩造成较大影响,加快失血速度;血液稀释还可造成凝血障碍,造成血栓冲落,或凝血块较难形成,引起再次出血,或加重出血[4];补液过多可使机体脏器周围的体液明显增多,引起脏器水肿,对脏器功能造成一定影响;还可降低血容,降低血红蛋白量,造成体内供氧不足,易并发其他疾病,危及生命[5]。血红蛋白明显下降、血液稀释、组织氧供明显下降是加重酸中毒及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一种新型补液治疗,休克初期治疗与传统液体复苏相同,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改为缓慢、少量补液,在保证补液的同时避免过度补液,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达到治疗效果[6]。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改善组织器官氧供和灌注,避免血液过度稀释,对形成血栓进行有效保护,避免再出血。有研究表明,对该病患者早期进行快速、大量输入晶体液,易增加凝血障碍、代谢酸中毒、低体温等发生几率。因此,早期治疗时需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实现治疗平衡,既对组织器官血液灌注进行适当恢复,又能减轻对机体内环境及代偿机制的干扰。故临床主张,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治疗,特别是活动性出血患者,早期治疗忌快速、大量输入液体,而对液体输入量进行限制,保证机体基本需要。

在本文研究中,对参照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液体复苏,结果显示,参照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是(98.49±8.15)g/L、(82.45±5.77)g/L;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分别是(50.23±5.48)mmHg、(64.25±4.25)mmHg;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分别是(1001.22±353.45)ml、(3011.92±825.22)ml;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分别是(101.32±46.26)min、(272.24±45.53)min,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较好,复苏情况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参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13.89%),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维护患者健康。

综上认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1]刘传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01:11-12.[2]陈昱.限制性体液复苏治疗40例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12:133-134.[3]付秀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98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4,20:4578.[4]冯筑生,范颖楠,尹文.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Meta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4,05:403-406.[5]李育兵.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22:146-147+150.[6]刘同刚.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4: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