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坤教授治疗不寐经验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王映坤教授治疗不寐经验浅谈

陈玉

(昆明重阳老年病医院;云南昆明650214)

【摘要】不寐,也就是平日里我们讲的失眠,中医又叫为“目不暝”、“不得卧”、“不得眠”,这类病症的特点是患者常常不可以得到正常的睡眠。不寐,其表现主要是在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上的不足,轻则不易入睡,或者睡得不甜,或者时睡时醒,或者醒后就睡不着了,重则整夜睡不着。不寐常常使人们记忆力下降、不能集中注意力、判断力减弱等,严重的还会伴随有抑郁、焦虑等症状。同时,不寐还是引起糖尿病恶化和冠心病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从不寐的病因出发,浅析王映坤教授治疗不寐的经验。

【关键词】中医;不寐;治疗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越见提高。睡眠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但人们却极少关注睡眠健康问题,而常常将饮食、运动等作为重点。蔡佳卉等[1]对我国普通人群进行不寐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有46.4%的人有此症,而对于治疗的总体满意度仅45.9%,由此可见我国不寐治疗效果差强人意。

当前,西医治疗不寐有两方面:一是非药物治疗,这种方法无副作用,但是起效慢。非药物治疗主要是进行睡眠卫生教育、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等;二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在非药物治疗达不到好的效果时,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为患者进行治疗,其短期内治疗效果好且见效快,但长期使用促进睡眠的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多,睡眠质量并不能得到改善。尽管西医陆续推出新型镇静催眠药物,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对于不寐问题的认识和治疗,中医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创立了不少验方效方,辨治经验非常丰富。中医治疗不寐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调节机体阴阳气血,扶持正气、去除邪气,处方用药灵活,治疗效果相对稳定,副作用相对较少,不但可以减轻不寐问题,而且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不寐拥有非常大的优势。现代中医在两千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对不寐问题的认识越发深入,分类越发细致,使中医治疗不寐迅速发展。

1不寐的病因

1.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不得安寐,是不寐的重要病因[2]。除此之外,造成不寐的因素还有烟酒、咖啡、浓茶等。

1.2情志失常。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都可能使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不寐。或因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动心神而不寐;或由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或由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2]。

1.3劳逸失调。太过劳倦伤脾,太过安逸、缺少运动也会导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致心神不安而失眠[2]。

1.4体虚失养。素体阴虚、年迈体虚及久病体虚。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火盛神动,心神失交而神志不宁;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均可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不寐[2]。

2王映坤教授治疗不寐经验浅谈

2.1心脾两虚

主要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而弱。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处方:黄芪20g,砂仁10g,合欢皮15g,煅牡蛎30g,白术10g,鸡内金10g,苏条参20g,茯神15g,夜交藤15g,珍珠母30g,五味子15g,生草6g,广木香10g,远志20g,煅龙骨30g,川芎10g,炒麦芽15g。患者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

2.2心胆失调

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胸闷痰多,食少,嗳气泛酸,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处方:茯神30g,枳壳10g,合欢皮20g,煅牡蛎30g,桔梗15g,甘草10g,法夏15g,远志20g,夜交藤20g,珍珠母30g,炒黄芩10g竹茹10g,陈皮15g,枣仁30g,煅龙骨30g,胆南星15g,大腹皮30g。患者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

2.3肝肾阴虚

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降火,补肝益肾

处方:知母15g,枸杞15g,生地15g,枣皮10g,合欢皮20g,珍珠母30g,甘草10g,黄柏10g,五味子20g,茯苓20g,白芍15g,远志20g,夜交藤2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菊花10,麦冬10g。患者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

3讨论

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历代中医有很多说法,不过总结起来无非是内因和外因两种。现代中医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与古代基本一致,即因七情所伤、暴受惊恐或思虑劳倦太过等引起,也会因年迈体虚、房劳久病或享赋不足引起。病机或是因痰热内扰、五志化火、肝郁化火、阴虚火旺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或是因心胆气虚、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触及易惊,导致心神失养所致。其核心病变在心,因为心主神明,神不安则不寐生,其他气血、阴阳、脏腑之病变必须累及心、才能导致不寐[3]。

治疗不寐的基础是补虚泻实、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之上安神定志。虚证的治疗基础是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之上安神定志,实证的治疗基础是疏肝解郁、降火涤痰、消导和中,之上安神定志。实证时间久了,气血耗伤,也可能转变为虚证。虚实夹杂者,治疗应攻补兼施。对于大部分不寐患者,采用非药物治疗:讲究睡眠卫生,重视心理调适都会取得实际的治疗效果。在导致不寐问题的众多因素中,心理因素是非常常见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是一致的,因此患者应积极调整好自身心态,调节好情绪,克服不良情绪,如此经常可以不用药物治疗便可减轻或治愈。而对于已患有不寐症的人群,心里调整、情绪调节的目标则是不抗拒失眠,不害怕失眠,尽可能的轻松对待,反而可以更好的入睡。

针对睡眠卫生这点,第一,应嘱患者规律作息,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适当进行健身运动。晚上失眠后,第二天就不要午睡、打盹,把觉都放在晚上睡,无论多么困乏,精神多么不好,早晨一定坚持按时起床。一定坚持健身运动,时间长了效果便会显现出来。第二,晚餐不能吃太饱,宜清淡,更不要饮咖啡和浓茶,避免睡前进行兴奋的和紧张的活动。除此之外,要除去可能会对睡眠造成干扰的各个外在因素,如噪音、卧室光线、床铺舒适度等。

参考文献

[1]蔡佳卉,沈劼.中医治疗不寐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04):103-106.

[2]胡霞,张波.不寐的病因病机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03):204-206.

[3]孙玉琢.中医辩证治疗不寐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9):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