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朱艺

茂名市茂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为确定春玉米最佳肥料施加方式,本文以常规春玉米施肥模式为参照,综合分析了常规施肥+有机肥穴施、常规施肥+钾肥穴施、常规施肥+有机肥穴施加等方式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的影响。最终结果得出常规施肥+有机肥穴施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苗期、拔节期、成熟期、抽雄期春玉米植株茎叶干重及产量。

关键词:施肥模式;春玉米;生物学特性;产量

前言

春玉米主要指春季播种的玉米,又可称之为早玉米。春玉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及西南丘陵山区,具有苗期生长缓慢、穗位低、基部节间较短、植株强壮、抗倒伏能力强、单株产量高、果穗大等优良特点。为获得较高的春玉米品质及产量,除选配良种以外,采用合理的肥料施加方式也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肥料施加方式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产量影响。具体如下:

1基于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肥料施加试验设计

1.1试验地区概述

本次试验与2019年在茂名市茂南区某镇进行,土壤为黑色土壤。试验前期耕作层土壤基础养分性状为速效氮82.5mg/kg、有效磷5.25mg/kg、有机质2.25g/kg、速效钾49.8mg/kg[1]。耕作层PH值为5.8。试验地属于干燥性大陆季风干燥气候,年均温在12.7℃~13.7℃之间,全年可照时数在4432h左右,无霜期为200天,年均降水量为581.1~693.1mm,年蒸发总量为1927.3mm。全面受高空气流影响,平均风速为1.70m/s~3.50m/s。

1.2试验过程设计

本次试验设置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为常规施肥+有机肥模式;第二个模块为常规施肥+钾肥模式;第三个模块为常规施肥(即华北当地施肥)模式;第四个模块为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穴施模式。试验用玉米品种为天塔212,于当年03月28日播种,每一个试验模块设置九十八个穴,每一个穴播种两粒玉米种子。在玉米种子出苗之后选择一株进行定苗处理。

2基于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肥料施加试验过程

2.1施肥操作

首先,在常规施肥+有机肥模式中,选择磷、钾、氮复合肥(25/25/50)与土杂肥。每千克土杂肥内含有氮元素0.56g,磷元素0.45g及有机质4.23g、钾元素0.76g。每公顷需施加肥料量为2250kg。整地前一次性施加完毕,整地后均匀开穴撒施[2]。

其次,在常规施肥+钾肥模式中,选择磷、钾、氮复合肥(25/25/50)与氯化钾肥料,每公顷施加肥料量为225.0kg,整地前一次性施加,整地后均匀开穴撒施。

再次,在常规施肥模式中,主要采用磷、钾、氮复合肥,三者比例为

25/25/50,每公顷施肥量为750.0kg。全地层均匀撒施。

最后,在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穴施模式中,选择磷、钾、氮复合肥(25/25/50)与“长缘”生物肥。每克长缘生物肥含有0.20*108个活菌,有机质含量占330.0%,氮磷钾总养分含量在8.2%左右。每公顷肥料施加量为5210kg。整地前一次性施加基肥,整地后采用穴施法,一次性施加。随后进行播种。

在上述肥料施加方式应用基础上,在05月20日,每公顷追施145kg尿素。其余栽培管理方式与对照组不变。

2.2结果测定

本次结果测定主要包括株高测量、籽粒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叶面积及干物质测定三个模块。首先,在株高测量时,随机选择苗期、抽雄期、拔节期、成熟期12株春玉米,对其株高进行测量,并计算株高均值[3]。

其次,在籽粒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时,主要是在春玉米籽粒成熟期,统计上述四个处理模块春玉米植株数量,对其穗位高度进行测量。并随机抽取12穗,在室内试验环境中对穗粗、穗长、穗行数、穗粒数、秃尖长度、籽粒干重等数据进行进一步测量。

最后,在上述各模块处理区域内随机抽取三株植株,对春玉米植株单株叶长、宽进行计算。并对叶面积进行计算(即长、宽、0.75乘积)。随后将试验样品植株划分为叶片、根系、茎部等几个模块。在105℃下进行0.5h杀青处理。随后在80.0℃下烘干至恒定重量,对试验样品单株干物质累积量进行测定。

3基于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肥料施加试验结果分析

3.1不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株高影响

通过对上述四个模块处理方式下春玉米株高进行分析,可得出在各处理方式在春玉米植株出苗时期、拔节时期无显著差异。而在抽雄时期,常规施肥+有机肥处理模式(255.63cm)明显高于其他肥料施加模式,其次为常规施肥+钾肥(252.32cm)、常规施肥+生物肥(250.00cm),而常规施肥模式下春玉米植株高度为201.32cm。表明常规施肥+肥料穴施加方式远高于常规施肥方式[4]。同理,在成熟期对春玉米植株高度进行分析,得出成熟期常规施肥+有机肥穴施模式高于其他处理模式11.86cm。

3.2不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植株产量影响

由表2数据可知,各处理春玉米单株叶面积首先持续上升,随后稳步下降,在抽雄期达到最佳值(56289.23±5021.10g/株)。各处理方式叶面积最大为常规施肥+有机肥穴施加,最小为常规施肥模式,其次为常规施肥+生物肥穴施、常规施肥+钾肥穴施。

4.总结

综上所述,磷肥、钾肥、氮肥是春玉米种植期间主要肥料施加类型,在施加足够的底肥的基础上,只有合理调整磷肥、钾肥、氮肥施加比例,才可以保证春玉米作物产量及品质。因此,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春玉米种植期间,种植人员应优先选择常规施肥+有机肥穴施或者常规施肥+钾肥穴施加的方式,保证最佳肥料施加效益。

参考文献

[1]肖小平,唐海明,汤文光,等.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红壤旱地春玉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8):19-26.

[2]王爱根,庞建军,全庆红.涿鹿县测土配方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8(1):30-30.

[3]郭天文,谢永春,张平良,等.不同种植和施肥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29(5):231-238.

[4]司政邦,李军,周婷婷.耕作与施肥模式对渭北旱塬春玉米田蓄水保墒与玉米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34(2):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