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预习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初中语文预习浅谈

李隆春

四川大英县民主初级中学校李隆春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预习

前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全堂讲述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已让位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预习成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

一、初中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教授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无论教师如何努力,教学效果都不会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当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

5、培养了阅读书籍兴趣,课外知识丰富。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初中语文预习的方法

1、了解作者和作品写作背景。遇到新课首先要查作者、查背景。这些信息很容易从各种途径获得,除了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助学书籍外,互联网也是学生可利用的重要手段。上课时,可以邀请学生参与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可视学生准备资料完整性,给予适当的补充。以朱自清先生的《春》第一课时为例,要搜集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搜集有关描写春的名诗名句、名家名篇,了解春的季候特点等等,在内容检测上基本是贯穿整个课堂。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这些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速度和效果。

2、解决文中生字词。生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大量生字词充斥的文章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课前学生在通读全文时,除了课文中已有的注解外,教师应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重点画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读音的字,然后查工具书解决,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自我理解,实在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质疑,由老师帮助解决。课前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认识生字词,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熟读课文,体验情感。学生在字词基本解决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准确、流畅地通读课文,在自由的朗读过程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并试着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加以表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要引导他们注意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

4、找出最爱文章内容。每一篇文章都在昭示作者的感情。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情感内容,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使语文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有一些语言,或感情浓烈,或文辞优美,或含义深刻,或兼而有之,往往会引起学生情感的激发,心灵的震撼。在熟读文章后,学生会对部分语句产生美好的印象,把它们划出后,多读、多体会、多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定会得到长足的提高。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的头脑就能受到自我训练,学过的知识就能得到灵活运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得到扩展。

5、标出疑难。在前几步的预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质疑或不理解的问题,例如文中一些晦涩的表达,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认知可能很难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这时将这些问题标出,当学生对这些问题通过课前预习有所了解时,说明学生的预习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当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堂,再经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分析。这些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如果课前没有这种以“设疑”导入的过程,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只会停留在课文表面而无法深入课文的中心去,无法挖掘文章的内涵,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6、注重拓展训练语文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学习可能尚不足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拓展训练,例如,增加课外阅读,特别是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资料,通过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知识间的前后连接,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加强预习检查。由于年龄等原因,学生毕竟还存在一些惰性,仅靠教师的任务布置尚不能养成预习习惯,教师要反复训练、不定期检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首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看看学生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对在阅读过程中表现积极、声情并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对表现较差的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批评,并强调以后的进一步检查。其次,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例如课本上的各种标注,这部分工作可由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检查来完成。

实践证明,通过严要求、重辅导、勤检查,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才会逐渐养成,预习质量不断提高。放手让学生课前预习,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生任意学和自己学,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如何,对学生的预习成效关系很大。把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我们教师钻研教材更要渗透,教学设计更要精细,讲读课文更要灵活,知识面更要宽广,也就是,放手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作为教师,平时也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修养,更好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