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临床治疗中风新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传统中医药临床治疗中风新思路

赵文学

赵文学海林市中医院黑龙江海林157199

【摘要】目前己经被循证医学证明治疗中风有效的干预措施除了卒中单元外,还有早期溶栓、抗血小板以及抗凝治疗,但是后几种治疗方法受到药物时间窗的限制。在卒中单元中,传统中医药的介入己被临床证明疗效确切。近十几年来,国内关于传统中医药治疗中风的报道很多,笔者针对自己若干年应用传统中医药临床治疗中风的思路进行总结,提出了关于中风干预手段的一些新思路,期望给予临床工作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传统中医药;中风;新思路【中图分类号】R81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2-253-01

我国脑中风的患病率为719/10万,每年发病率为217/10万。据有关资料报道,中风发病后1周的病人73%~86%有偏瘫,71%~77%有行动困难,46%不能独立坐。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如何尽快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状况及整个社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就笔者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浅述如下。

1、中风偏瘫的针灸康复治疗宜尽早介入大多数神经医学专家都认为早期康复治疗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康复,缩短康复期,还可以避免各种废用综合征。这一点对防止肢体的关节、肌肉挛缩,瘫痪肢体的恢复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药物还重要。针灸作为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展中风急性期针灸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原则上急性脑卒中患者一旦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48h即可介入治疗。因此,中风病早期不失时机地针灸康复治疗,可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加速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并为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多用灸法,悬灸背俞穴、督脉、强壮穴及患肢腧穴督脉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的作用,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与督脉经气相互交会。背俞穴为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另一方面,生理上《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五七阳明衰,面始焦,发给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盛……五八肾气哀,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人体在35~40岁时就开始出现阳气衰退。临床上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60岁左右年龄多见。此时正值人体阳气衰虚,脏腑功能减退之时,中风后更耗伤气血,阳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紊乱;故中风偏瘫取背俞穴具有振奋阳气,促进全身机能恢复的作用。大肠俞、膀胱俞尚能调节大肠、膀胱的功能,帮助体内物的排泄;而艾灸有益气理虚,温通散结活血的作用,故在临床治疗中风患者,特别是中风日久,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患肢肿胀、拘急挛缩、麻木的患者,应采用悬灸督脉,足太阳经背俞穴,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强壮穴,悬灸患肢经脉输穴,以温阳益气,疏调脏腑,温经通络,散结缓急。

3、运用现代康复理论,头体针相结合[1]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通过经络的“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中风偏瘫的病位在脑,波及经脉、经筋,与诸多脏器有关。“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现代医学的大脑生理解剖也为头针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大脑皮层中枢支配的原理,针刺偏瘫患肢对侧运动区,感觉区具有较好的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采用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针刺取穴:采用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顶区(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顶前区(前顶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平行线),额区(神庭透囟会、与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枕区(强间透脑户、与其平行的旁开一寸向下透刺),枕下区(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颞区(头维、承灵及二者之间,向下刺入一寸半),项区(风府、风池及两穴之间)。针刺方法: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用φ0.40×50mm毫针,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区向前或后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mm。针后捻转,200次/分钟,每根针捻转1分钟,留针8小时。留针期间,开始每隔30分钟捻转1次,重复2次,然后每隔两小时捻转1次,直至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体针在良肢位的体位下进行针刺,防止偏瘫异常模式的出现。

因而,头体针相结合取穴,既注重病变的主要用部位,又不忽视其临床表现的局部症状,兼顾了目前病症和原发病灶的治疗,故其疗效远远优于单纯的传统体针治疗。

4、重视整体的辨证治疗中药辨证分治是中医学整体观应用于临床的宝贵结晶,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中风偏瘫的中药治疗也应辨证治疗,给予全面治疗,才能促进全身机能的良性调节,对局部瘫痪肢体的康复也大有裨益。中风偏瘫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痰浊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和气虚血瘀型等型,分别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全身机能的平衡协调。

5、讨论中风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四大特点。其致病因素多,病情复杂;病发后,病理生理反应更复杂;加之颅脑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其治疗必需有一个整体性,要全方位地采取各种给药途径,各种治疗手段。同时,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转化,并且随着医学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以及医院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社会医疗救治方法的进步和改善等医疗模式的变化,等等因素,都要求在实际的临床上,应用多技术组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才能全面兼顾,提高疗效[2]。

目前日本、美国等国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案上强调早期治疗,综合治疗。近年来,有关缺血中风综合治疗研究的报道逐渐增多,笔者针对自己若干年应用传统中医药临床治疗中风的思路进行总结,提出了关于中风干预手段的一些新思路,期望给予临床工作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1].徐世芬;徐占英.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37(12):2317-2319.[2].李仕学;蒋华松.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12.1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