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双版纳傣族宗教信仰变迁的调研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关于西双版纳傣族宗教信仰变迁的调研报告

韦莲花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观察、个案访谈的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宗教信仰变迁的分析,发现当地不同支系傣族均存在宗教信仰观念趋于淡薄、宗教信仰程度存在年龄差异、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并存的现象。

关键词:傣族;宗教信仰;变迁

一、曼洒浩村委概况

曼洒浩村委会位于镇政府北面,属半山区村委会,土地面积18.5平方公里。2011年有村民675户3061人。耕地面积568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662万元,人均纯收入8955元。曼洒浩村委会下辖8个村小组,其中5个村小组是傣族村,3个村小组是基诺族村。

傣族村中,曼贺科、曼么耐、曼洒浩、曼么卧4个村小组是花腰傣村,均位于勐养镇北边,距离镇政府大约3.5公里左右。曼贺科有农户60户,共265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74元。曼么耐现有农户120户,人口537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20元。曼洒浩有115户,人口521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0元。曼么卧是勐养镇最大花腰傣寨子,有141户,人口671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79元。这几个花腰傣村寨主要信奉原始宗教,至今还保存着祭寨神、勐神、寨心、树神等宗教仪式活动。

思茅寨属于水傣村寨,位于勐养镇北边,距离村委会1.5公里,距离镇政府4公里,占地面积3794亩。全村有农户173户,乡村人口760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67元。思茅寨村小组主要信仰南传佛教,宗教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

二、傣族宗教信仰的变迁

在调研中,笔者深深感受到傣族人民宗教信仰意识之坚定,宗教生活已经成为了当地傣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当地傣族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

(一)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并存

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傣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差异,如花腰傣信仰原始宗教,而水傣则信仰南传佛教。调查发现,无论是花腰傣村寨还是水傣村寨,都存在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并存的现象。这也验证了龚锐对西双版纳三村调查得出的观点,他指出“长期以来,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在西双版纳地区各行其是,并行不悖”。[[1]龚锐.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的并存及互通[J].民族研究,2005(04):32-37.][1]这样一种信仰两种宗教的社区称为二元宗教信仰区。罗阳指出,二元宗教信仰类型区集中分布在从西双版纳州到德宏州一带,还包括思茅地区的景谷县、江城县的景董傣族(原属西双版纳)和临沧地区的傣族聚居区。[[2]罗阳.傣族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异同[J].思想战线,1998(10):57-62.][2]

曼贺科、曼么卧、曼么耐、曼洒浩这四个花腰傣村寨,其宗教信仰为原始宗教。上述四个村寨均设有寨门、寨心、神树等一系列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的符号象征。以曼么卧为例,寨门设在村口,由几根木柱子搭建而成,门呈方形,门上有一个三根木头组成的三角结构。该村寨心在村子中间,刚修建不久,设有神龛,神龛中间摆放着祭祀的米饭、酒水。神龛的四周用铁栏护着,其后方是一个竹篾编成的三角形构造物,上面挂着祭祀物品。神树位于村委会旁,树木不大。村民介绍说由于之前的神树枯萎,便在神树旁另外种了一棵,而成为现在的神树。神树因了其“神圣性”,故村中女性不得进入该范围内。

在花腰傣村寨随处可见原始宗教信仰行为。笔者调研期间时值关门节(7月末)前后,访谈时听到诸多关于关门节、开门节的信息,且村民都将“关门节”当作重要节日。据节日传统,在关门节乱入寨子的人还要被处以相应的罚款。同时,节日期间不能有婚嫁活动、建新房等事宜。此外,当问及是否存在请佛爷、和尚念经这种事情,多数村民表示有这样的情况。曼洒浩村的一位青年男性告诉笔者,寨子有难时会找佛爷驱鬼消灾。曼么耐的一位女青年也表示村里人生大病时会请和尚念经。同样,曼贺科的村民也表示当寨子里或家里碰到不顺时会去找和尚。上述回答足以说明佛爷、和尚在村民心中的重要性及佛教信仰的存在。

思茅寨是水傣村寨,信仰南传佛教。据笔者调查,多数村民表示信仰佛教,并且村里还有曾经去寺庙当和尚还俗回家的老人。该寨村民不仅过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佛教节日,且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都与佛教有关。平时处理纠纷的四个护寨长老,他们过去都有从事佛教事业的经验。当村中有人过世,长老通常找会念经的老人为死者念经超度。虽然不再找僧侣这样的专职人员,他们依然会给来参加丧礼的人洒圣水,消灾避难。年轻人结婚时,会举行拴线仪式;家里人生病时,人们会到菩提树下烧香祭拜,祈求保佑,消灾免难。调查发现,水傣寨也建有寨门,与花腰傣的寨门相似。村民告诉笔者,他们也会有祭祀寨神、寨心的仪式。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现代文明的传播、人际交往互动的增加,花腰傣、水傣已经由之前的一元宗教信仰转变成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并存的二元宗教信仰。

(二)宗教信仰观念趋于淡薄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才可能在社会中立足,并能够持续地传承下去,宗教文化亦是如此。信教群众对宗教文化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就是反应当地宗教文化强弱的一面镜子。调查显示,在社会急剧转型和变迁的当代社会,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观念趋于淡薄。

在水傣村寨几乎难见“寺庙”的踪影。当询问原因时,村里人告诉笔者,建寺庙需要花费太多的钱财,而这笔开支又占村民生活开支的很大比重,所以每逢过年时他们才会去寺庙拜佛。因为消费太高,所以没建寺庙,这直接反映出当地傣族人民在宗教消费上趋于理性化。同时,受世俗生活的影响,宗教信仰在傣族村民心中的地位已有所下降。在重要节日的排行中,多数村民表示春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日子,泼水节、关门节、祭寨神等次之。此外,思茅寨的受访者告诉笔者,村里除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几个长老曾经出家当过和尚,其余村民都没有当和尚的经历。宗教节日地位的下降,人生宗教生活经历的减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教信仰地位的下降。

花腰傣村寨也是如此。据曼么卧的村民介绍,从前过年祭寨心很隆重,现在活动规模变小。不仅如此,人们对“关门节”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上,关门节是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中旬)开始,历时三个月。在此期间,禁止人们进出,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结婚,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样一种封锁村寨的节日显然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方式,因此关门节封寨门的时间缩短到一个星期。

宗教观念的变化还反映在宗教行为方式的变化上。过去傣族人民生病通常会“叫魂”、驱鬼或者请和尚念经,试图去除疾病缠身的困扰。随着教育的普及、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傣族人民生病救治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是花腰傣还是水傣,多数人表示生病时会去医院看病。学者瞿明安在对西双版纳的调查中,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当问到“生病时是去求神保佑还是找医生看病治疗”这一问题时,四十多名受访者几乎都选择后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傣族鬼神观念的变化。[[3]瞿明安.变动中的宗教—当代西双版纳傣族宗教生活世俗化的特点[J].世界宗教研究,1999(01):123-130.][3]

以上的事实反映出,当地傣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信仰,不论是原始宗教信仰还是南传佛教信仰,在现代社会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均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宗教活动日渐式微、宗教观念趋于淡薄。

(三)不同年龄群体宗教信仰程度呈现差异

调查发现,不同人群对“是否信任宗教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受宗教观念影响最深的是老年人,其次是中年人,最后是年青人。

老年人普遍相信神明的存在,因此必须遵守相应的风俗。一位曼洒浩村八旬老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有神明存在,婚丧、嫁娶、外出都应该祭拜。思茅寨的一名八旬老奶也表示她相信佛爷,会去拜佛。

中年人的答复具有不确定性,有些人表示宗教行为不可信,有的则明确表示相信。一方面他们既不肯定宗教活动的有用性,另一方面也不否认其实用性,答案模棱两可。在与村民交谈时,曼么卧村一位中年男子告诉笔者:请和尚念经虽没有多大用处,但是还要请、要信。曼贺科一名44岁妇女表示,遇到不顺的事情会去请和尚、看佛爷,虽然不清楚为什么要去,因为是传承下来的东西。思茅寨一位50岁男子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佛,但是出远门还是会去祈求平安。

然而,年青人普遍不相信神明的存在,认为这是一种迷信行为。曼洒浩村一位受过高中教育、自己做生意的青年男子表示自己没有宗教信仰,虽然寨子里有找佛爷的习俗,但自己不相信佛爷。一位小学升初中的13岁男孩说他不信宗教。一名24岁的曼么耐已婚女青年表示自己不相信和尚念经能治病的事。

综上所述,通过对西双版纳景洪市勐养镇曼洒浩村委五个傣族村小组的调查,我们发现傣族的宗教信仰正在发生变迁,原始宗教信仰与南传佛教信仰共存,各个年龄群体的人在宗教信仰程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并且总体上宗教信仰观念趋于淡薄。其中的原因,或许跟现代文明的传播有关,或许与周边民族交往互动有关,或许与教育的普及有关,这有待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