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培养和需氧培养在血培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厌氧培养和需氧培养在血培养中的应用

苗岩

(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要】目的:探讨厌氧培养和需氧培养在血培养中的应用,分离菌阳性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200份标本采用自动培养监测系统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并分离菌株。结果:共检出27株细菌,阳性率为13.5%,其中需氧培养检测出的细菌20株,阳性检出率为10%,厌氧培养检测出25例,阳性检出率12.5%。细菌检出时间为2~50h,其中2~24h检出细菌22株,24~48h检出细菌6株,48h以后检出细菌2株。结论: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用于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病等病原体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血液标本应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以提高临床细菌的阳性检出率。

【关键词】厌氧培养;需氧培养;血培养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325-02

血液和骨髓是最重要的实验室标本,血液培养可检查血液中有无病原菌,即检测菌血症或败血症是否存在。血液培养是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血液培养可以帮助确定导致菌血症、败血症、先天性或置换性瓣膜感染、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和血液相关性感染的病原体[1]。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200份标本采用全自动血液培养仪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并分离菌株。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血培养200份标本。

1.2标本采取

严格无菌操作,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用2%碘酊消毒两次,再用酒精依次彻底消毒,待皮肤干燥后穿刺。采血量10ml(美国用10~20ml)或培养基的1/10,儿童取血1~5ml;标本过少阳性率降低。应同时做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在火焰封闭下分别注入自动培养专用需氧和厌氧培养瓶内,或手工培养营养肉汤和厌氧培养瓶内,厌氧培养切勿混入空气。混匀,立即送检。在间隔短时间(例如30分钟)后,更换采血部位同上法再重复一次采血,即取双份血样分别送作培养。申请单填写姓名、病历号、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当前抗菌治疗、取血时间。应尽可能在抗菌治疗前和预计发热期前采血,已经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对细菌生长有影响,应在下次给药前取血,或如病情允许应停药2天采血。怀疑为细菌性脑膜炎应在发热的头1~2天内,怀疑为伤寒应在发热第1周内,怀疑为布鲁菌病应在预期发热前取血;经培养24~48小时如未见细菌生长,应再连续取血两次。怀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在2小时内连续取血3次;亚急性在发热寒战期每隔1~2小时采血连续3~4次,或24小时内连续采血3~4次。培养24小时后如为阴性结果应再取1次血;如仍为阴性在抗生素治疗之前还要再取1次血以提高检出率。静脉采血通常用肘正中静脉,怀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也可自股动脉采血;然而有资料提示动脉血样并不能提高检出率。对血培养阴性而高度怀疑伤寒或布鲁菌病者,可抽取骨髓培养和辅助血清学试验有益于诊断。

1.3检验方法

需氧血培养采用Bact/ALERT3D培养监测,无菌方式采集血液等标本5mL,温度保持在35.5℃,自动监测时间为每15分钟一次,培养基荧光值下降来指示细菌生长,经判读阳性给出信号,提示阳性的取出,转种至相应培养基,35℃做厌氧或需氧培养,分离菌株24~48h,7日内无提示阳性者给出无菌生长报告[2]。

1.4回报时间

仪器法血培养连续自动检测,一旦有细菌生长仪器自动提示,可随时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仪器培养法细菌生长较快,阳性标本在24小时内出现的概率可在80%以上。若4天仍不生长一般就不会有细菌生长;但仍应观察7天发出最后报告。布鲁菌最少需要观察3周,最后报告需要6周。无论手工培养或自动培养,临床都急切等待细菌学检验结果。为了及时向临床反馈信息,微生物工作者应该改变每日观察和报告一次的传统工作习惯和报告制度,如有细菌生长应随时报告。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0份标本共检出27株细菌,阳性率为13.5%(27/200),其中需氧培养检测出的细菌20株,阳性检出率为10%(20/200),厌氧培养检测出25株,阳性检出率12.5%(25/200)。其中需氧培养阳性,厌氧培养阳性17株,占62.96%(17/27),其中需氧培养阴性,厌氧培养阳性8株,占39.62%(8/27),细菌检出时间为2~50h,其中2~24h检出细菌19株,24~48h检出细菌6株,48h以后检出细菌2株。

3.讨论

厌氧培养和需氧培养用于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病等病原体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在未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连续3次培养均为阴性结果,通常认为可以排除细菌性感染。取血前已经进行抗菌治疗,或可为阴性或可延迟生长。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分解酶、抑制剂或吸收树脂可消除抗生素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3]。一次阴性培养不能排除细菌感染,因为可能由于细菌生长失败而给予了假阴性;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真菌等生长需要一定条件或需要特殊培养基,除非更换特异性方法证实。一次阳性结果不能肯定细菌感染,因为有污染菌生长的可能性而给予了假阳性。对血培养结果解释最困惑的问题是分离出通常认为是皮肤正常菌群的细菌例如表皮葡萄球菌,然而很可能就是真正的病原菌。由于侵袭性检查、介入性治疗、留置静脉导管、血液透析动静脉短路等,再加上周身衰竭、免疫抑制剂使用、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等,为并发感染创造了条件。是病原体抑或是污染菌,尚须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判断。连续两次或以上培养分离出同一种细菌,应该有鉴别诊断意义。实际上任何一种细菌包括人体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成为病原菌。从血液中分离出任何细菌都应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报告。

【参考文献】

[1]蒋伟燕,李方去,杨锦红,等.需氧与厌氧配对培养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中的优势[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622-623.

[2]张军民,周贵民.厌氧菌血培养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0):979-980.

[3]陈玉莲,徐涛,李磊邦,等.322份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在需氧、厌氧瓶的检出率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227-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