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刘传星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注市中心小学414207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和融合,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在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课程整合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前言:

我国教育部在2011年提出了关于信息技术在实际课程中的应用情况,需要在数学课程的设计当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扩宽信息来来源渠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整体趣味性,在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阶段,仍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策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良好融合。

一、目前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需要集中体现在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相互整合。对于教育部门来说,缺少相关的指导文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进行方向引导,两者相互结合中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也缺少一定的标准指导,另外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来说也较为混乱,评价结果缺乏有效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方面,由于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含义认识不足,导致实际的课程整合出现一定的问题,在另外一个方面,虽然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呈现出乐观态度,但是由于自身的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足,不能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创造和设计相应的数学教学环境。最后,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不能满足课程整合的需求,由于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掌握不足,导致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其学习方向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并不仅仅体现在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更多方面是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策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首先是提高小学生和数学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提高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并且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获取更多的教学信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制作更多新型的教学课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协作型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也需要不断的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借助更多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模式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学生也需要对传统的学习角色进行转变,在另外一个方面,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合理的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保证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向不会发生偏离。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相应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文字、图形和音频来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使学生一直能够保持较为活跃的思维。比如说在对《认识图形》这一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具有多种图形的环境,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中,对各种图形进行充分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3、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相应信息平台的支持下,扩宽信息资源的来源聚到,提高信息的数量和种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设备来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数学教师也可以在获得更多信息资源的情况下,来从多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在保持正确学习方向的情况下来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结束语: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能够实现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通过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质,扩宽信息渠道和创设教学环境,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辛艾桐.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3(4):29-31.

[2]韦雁.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