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背景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战略转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技术+”背景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战略转型

杨佳迪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700)

摘要:全面普及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是提升全民艺术修养,培养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如今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技术+”背景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也从传统的课本、讲台转型新兴技术高度融合,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全新型教育战略形式。本文阐述了高校在普及影视艺术教育的同时,如何有效运用技术手段,提升专业高度,扩展普及范围,推动影视艺术教育的转型战略。

关键词:技术+;影视艺术;高校教育;战略转型

电影和电视艺术也被称为人类第七大艺术,这一门综合艺术类别结合了时空艺术和视听艺术。在我国影视艺术发展和传播的时间较晚,高校影视艺术的发展是一直到1985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设高校电影课程的意见”的相关文件,要求将电影课程作为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选修课程加入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中。

而在“技术+”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影视艺术在高校的教育中更要凸显专业特色及时代特征,技术创新的教育手段和目标也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融合了“技术+”基因的影视艺术教育生态也将更加明晰,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影视赏析类内容,它还包括电影和电视剧本创作,电影和电视拍摄,后期制作,营销和发行,传播平台和衍生开发。并逐步构建其与教育系统互相影响和融合的新模式。

一、影视艺术大学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1.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价值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虽然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此类教育还远未达到普及水平,那么建立符合高校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完善的影视教育体系是目前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目前的体现为:

首先,影视艺术教育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乃至个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而在促进大学生品德塑造及性格养成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这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影响力,往往让青年人找到共鸣,并且借助影视艺术表达更加深度和真实的情感,所以我们能看到大学生群体中对影视艺术喜爱的人数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而对于影视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更是超出了其他层次群众的数量和程度。

其次,影视艺术教育改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储备,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影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结合了众多艺术类别领域及其多学科背景,使其成为一种有助于改善人们知识结构的教育媒介。影视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从多个角度和多层面展示了我们所认知的政治、经济、科学、社会和文化生活,甚至是人类未曾证实和了解的未来、科幻、神话等,正是通过电影电视教育,大学生不仅实现获取和增强各种知识内容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力和注意力,培养了大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而在现代“技术+”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与新兴科技相结合,从最初的传统影视艺术结构到如今诞生了3D电影、IMAX电影、4K高清等影视技术,而载体也从传统的电视台、电影院转向互联网、新媒体、移动终端等,在未来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结合“技术+”所带来的科技影视革命的产物。

2.高校影视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1)普及不广泛,产业困境

实施的范围并不全面,主要是因为一些学院和大学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将电影和电视艺术教育纳入其学校教学计划的选修课程。社会更倾向于把重点放在重点专业和学科上,导致了不同高校在影视艺术教育方面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许多高校尚未充分认识到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忽略和轻视了这一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艺术的价值和作用力,课时少必然导致普及的人数和力度就弱,最终没有达到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真正想要实现的普遍性和教育价值。

(2)师资不足,推广困境

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师中,影视类学科的专业很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专业都开设了影视教育专业,但由于每年这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多,多数都投入到一线的影视剧拍摄和制作中去,很少会有进入高校进行专职上课的专业教师。而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能够担任此类课程的老师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和影视艺术爱好者构成,无法将影视艺术内容准确、专业的进行讲授,也是该专业教育中推广困难的重要因素。

(3)教学不规范,发展困境

不同于电影学院、传媒大学等专门的影视艺术类高校,非该专业类高校的课程体系往往不能够有教科学和专业的课程建设、专业需求和技术保障,也是导致了课程多以皮毛鉴赏课程为主,不能深入到影视艺术真正的技术和艺术价值层面。尤其是在“技术+”时代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更将科技与艺术的紧密起来,形成了影视艺术历史上从无如此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新影视时代,而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和文化最重要的力量,不能不重视影视艺术教育在这一环节的薄弱和缺失。

二、“技术+”帮助影视艺术院校教育的战略路径选择

1.依托“技术+”,为影视艺术教育创造新需求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影视的接受程度和推广程度,以及受众群体在世界上绝对的公认第一。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电影和电视艺术,却还没有做到高校的全面普及,这种对艺术的渴求度和迫切性急需要高校的具体措施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如各高校提供校园网络中影视剧的观看数量及质量,结合新兴媒体举办与影视相关的活动和宣传,推广和了解新媒体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与运用,从科技入手文化,通过文化深入科技。只有在高校全面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未来的从业者才能真正吸收影视艺术的艺术精髓,而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更加有利于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

2.高校影视人才培养融入多方平台,并对内容端进行培育和管理。

积极鼓励和培养行业人才,如腾讯影业的年轻电影人才“NEXTIDEA青年影视人才计划”,成立“春藤电影工坊”。阿里影业设立“十亿元资金孵化青年导演”项目和其他项目,选择优秀的年轻演员、年轻的电影制作人和其他创新人才,只有保障行业内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人才,才能保证影视行业创新和活力,并对未来的创新动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3.融合“技术+”构建产教融合平台

要从源头重视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思想高度重视重要前提,高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影视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加强技术与艺术统一性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影视艺术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建立科学有序、专业深度的教学模式,促进影视艺术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专业性监督和评估,确保此门艺术类课程体现能真正成为学生所爱所用。

总结:

高校大学生作为影视艺术电影发展进程中的生力军,无法推卸的承担起了创作和推广中国影视行业的重任。只有更好的普及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在“技术+”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的影视市场才有实力创作出更优秀更具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并且能够真正实现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优质影视作品。这样的高品质影视艺术回馈于大众,必将提升全民的艺术品位与素养,形成良性的中国影视艺术生态。

参考文献

[1]张维刚.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电影评介,2007(19):65-66.

[2]李轶天.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电影文学,2009(2).

[3]王大清.王代言.谈学生影视艺术教育[J].电影评介,2006(6):66-67.

作者简介:杨佳迪(1991.07-),河北石家庄人,工作单位:河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编导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