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学习态度的现状及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初中生语文学习态度的现状及思考

曾春梅

曾春梅四川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610213

摘要:语文学科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它是母语的载体,重过千钧,它又因为学习效果不明显而无法成为中考中的拿分法宝,倍受冷落。同时,语文教学一直在改革,而教学成效却都不显著。本文采用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初中各个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方法不当、师生关系不融洽和谐,对语文学习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清,语文课堂的情境令人担忧,初中生对语文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和错误的认识。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和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态度现状建议

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在语文基础性最强的中学阶段,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实行语文课改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的语文课改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很多课堂教学模式都比较新颖活波,形式多样。但是我们也看到形式的创新并不代表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地位的提高,也不意味着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大幅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换汤不换药的例子还随处可见。那么,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到底如何呢?对此,我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总共下发问卷200份。调查内容涉及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语文的学习习惯、语文的学习方法几个方面。下面,我将对我的调查做个简单的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也将做一定的思考,在此,不揣冒昧,将一些粗浅的看法写成文字,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调查结果数据及分析

1.语文学习兴趣、信心的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的学生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减少,随着阅历的丰富和身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教学生会做人。初中生普遍性的对语文的兴趣不大,并且与年级的增加出现反比现象,厌倦语文的人越来越多。

2.语文学习计划、习惯的调查。

从调查表格中反应出来,从初一到初三,随着心智的成长,学生学习的计划性逐步增强。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有了很大的增强,预习复习以及记笔记的习惯逐步改善。大部分同学大体上有一个学习计划,有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有部分同学的语文学习处于无计划状态,学习习惯也很不好。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

3.对语文学习方法的调查。

从调查结果的数字看,初一时,学生们还没有完全地进入初中学习的状态,基本上是“听从”于教师的教学流程与安排——上课听讲,下课完成老师的作业。到了初二,情况得到了好转,大多数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方法途径不断拓展。开始尝试新的记忆方法。基本上都能适应老师的教学。步入初三阶段,不管是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学习时间还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初三学生的学习在最大限度上地体现了“自主性”。

二、改变现状的几点策略及建议

1.把握学生学习心理,以学生为主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前提的,否则,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往往是“受累不讨好”。了解学生,以往只是指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基础知识的水平,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高低等等。而实际上,了解这些情况还不够。要使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他们对于这一学科的态度、兴趣、期望等,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情况,才能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

要学好语文,良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不少语文优秀者用自己的学习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于成功。语文学习的习惯包含以下内容:记忆习惯、演讲习惯、读书的习惯、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查字词典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等等。

3.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凭借教师的说教,凭借课堂上的有限活动,无法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功夫花在平常,持之以恒地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才能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坚持写日记、周记,做积累卡片等等,都是积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总结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是复杂的。有可观的一面,更有令我们担忧的一面。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有一颗挚爱的心,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就会奋发图强,朝气蓬勃地对待学习和生活,激发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激情,师生平等相处,学习心情舒畅,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需要,诱发学生的动机强烈,激发出高涨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生发挥出学习的内驱力。教与学双边合作,真正体现“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创新火花才能经久不息。这样学生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教师也会走出令人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