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李志远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主体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就是用生态学的理念营造和谐的、自主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课堂。构建生态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发展,真正做到教学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为学生将来负责,让数学的自然美、和谐美,滋润学生、营养学生。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主体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感到课堂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乐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学习更为有效,成长更为健康。同时教师能感到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并充分理解课堂是充满智慧的挑战的含义,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让教学的两个实体(教师、学生)既能和谐相处,又能各自发展,教学质量既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又能在共同发展中逐步显现。

一、课堂应该是无拘束的,自由的

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当我们的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境界上感到无拘无束了,小学生的学习情趣才真正意义上被激发出来,小学生的学习课堂也才真正意义上借助了生态形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力求做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的小学生去感到无拘无束。首先是导入新授要力求做到巧妙,巧妙地新授导入能使我们的小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无拘无束的学习状态;巧妙地导入可让我们的小学生似“初生牛犊”不畏虎矣!虽然数学学习的知识与体能数学思想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于情感态度的建立对于小学而言都是陌生的,但当我们的小学生进入了一定的理想的无拘无束的学习状态时,我们的学生总能很快地从陌生到熟悉的。再次,数学课程流程的推进更应当是无拘无束的。数学课堂的推进对于小学生而言应当是学生自然生命体验的旅程。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思路、学习规律;应当尊重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动态性;积极去谋求充满生动的课堂情景。如果失去了对学生的尊重,则无从谈及生态课堂的构建,尊重学生是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起码的师德规范,做到了对每个生命体的尊重,学生则能在无穷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二、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快乐的

我们都知道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去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又应当是谨慎严谨的,来不得半点的虚假,这又是不是就要让我们的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只有到了问题得到解决时,才能产生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乐趣呢?我以为万万不能这样,要力求让我们的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快快乐乐,让其快乐地解决数学问题。只要让我们的小学生去快乐地去做着数学的事,那也就应当不愁我们小学生去快乐的解决数学上的问题。如让我们的学生去掌握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时笔者就去做了这样的尝试.,在我们学生的身边,有着一定的报刊杂志,利用报刊杂志上具有统计图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对学生了解统计图所表达的意思则有一定的帮助.教学中我事先布置学生搜集自身报刊杂志中带有统计图的文章,然后再让学生去充分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明统计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和课堂上进行交流,实践让我感到:这样可以有趣而且有效地让我们的小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去体会统计图的作用,学生岂不乐哉!更为主要的是我们的小学生只能在实际的操作中加深对统计图及其所表示的问题的理解,实际上也就是让我们的小学生在快乐地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历“数学化”。

三、互动合作是生态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践行这样的课程基本理念,必须力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的快快乐乐。这里需要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而这密切配合的前提则应当要求我们的教师去努力追求这样的目标:抓住数学知识的“魂”既要通过巧妙地设计有效地引导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去、同伴共同经历探索和体验成功,同时还要抓住关键之处,去追问,让学生从教师的追问中生出疑点,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再之,还必须鼓励学生去把思考和心得去和老师和同伴进行交流,尤其要注意让我们的学生去大胆的表达。这样则可使得我们的学生的思维经受了一定的挑战后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如在教统计与概率时,我们总要让学生去做摸球的游戏,学生摸球前我们也总不告诉袋子中不同颜色球的数量,只告诉学生袋中只有两种颜色的球,只要求学生去摸球,只要求学生去不断地多次的再放回的摸球,学生摸来摸去,总能产生一定的感觉。然后让我们的学生把摸球的感觉去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便会不自觉的道出不同颜色球的数量,即他们各自所占的比例,进而估计袋中不同颜色球的数目。

四、动手实践提升生活技能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都不能忽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过程,只有考虑人的生态性,教学行为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中“长方体的特征”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切土豆,摸土豆――让学生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土豆,任意在土豆上切一刀,肯定会产生一个面,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面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演示后学生动手实践,把土豆转过来,在刚才的基础上,再竖直地切一刀,产生两个互相垂直的面和一条棱,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棱有个初步的认识;最后在前两个面的基础上,把土豆转过一些,再竖直地切一刀,产生如同部分长方体的三个面、三条棱和一个顶点,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顶点有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上面的动手实践,学生对面、棱、顶点有了深刻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和橡皮泥,试着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通过这样的自主实践活动,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数学生态课堂犹如溪水碰撞岩石,将一串串思维的浪花溅起,唱响一曲生命的欢歌,从而将心灵激荡;数学生态课堂又好似羊儿在绿地上自主觅食、自由咀嚼,诗意地栖居,在润物无声中感悟成功,享受成长。其间,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精神、数学力量必定会伴随着知识一起增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自强.着眼数学素养深入文本预设.小学教学研究.2011.12.

[3]王振宇.追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教学参考.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