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师干预在门诊合理用药中的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1

药剂师干预在门诊合理用药中的效果探讨

何莉

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药剂科何莉

关键词:门诊;药剂师;合理用药;用药依从性;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ZYM

门诊患者症状较轻,多接受药物治疗,所以保证门诊合理用药十分重要。专科医生虽然对本专业知识掌握全面,但对用药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在开具处方时存在配伍不当、重复用药等,导致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屡见不鲜,使得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增多。门诊药学服务是医院开展药物服务的基础,将药剂师、医生与患者联系在一期,与医生一同参与到患者的药物治疗中,通过门诊药剂师对审核处方、用药指导、药学咨询等干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用药有效性,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1,2]。因此,本研究探讨药剂师干预在门诊合理用药中发挥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过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后,选择2018年10月~2018年12月的门诊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⑴门诊患者;⑵年龄18~60岁;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⑵合并全身器质性病变者;⑶认知功能障碍者;⑷交流障碍者;⑸中途退出者。本组200例患者中男117例,女83例,年龄18~57(43.29±6.55)岁。

1.2方法

⑴处方管理:门诊医师开具处方后,由药剂师对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审核,确定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发现问题后需及时上报,并及时与开具处方的医师进行沟通,提出合理建议。⑵病例讨论:对于疑难患者,药剂师可参与到病例用药讨论中,与医师一同制定治疗方案以及用药方法。⑶相互核查:每份处方由1名药剂师审核之后,需再由另外1名药剂师进行审核,当2名药剂师审核意见不一致时,需交由第3名药剂师审核并作出最终决策。⑷用药指导:由药剂师对门诊患者发放药物,并加强对患者的用药宣教,告知患者正确用药的重要性,重点告知药物服用方法、时间及剂量。

1.3观察指标

⑴记录比较干预前后患者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⑵自制问卷调查干预前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总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依从(I级),60~89分为部分依从(II级),90分及以上为完全依从(III级),依从性=(II级+III级)/总例数×100%。⑶自制问卷调查干预前后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总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I级),60~79分为一般(II级),80~89分为满意(III级),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IV级),满意度=(II级+III级+IV级)/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版统计学软件计算数据,计数资料使用“%”代表,两组间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

2结果

2.1两组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比较

干预后患者的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见表1。

2.2两组用药依从性、药学服务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药学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见表2。

3讨论

门诊药学服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药品调配与分发,而是为医师和患者提供综合性的技术服务[3]。门诊药学服务是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部分,是医院药学工作逐渐优质化的体现[4]。通过门诊药剂师干预,使得门诊药学服务从“以药品为核心”向“以患者为核心”转变[5]。

本研究结果中,干预后患者的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结果说明,通过门诊药剂师干预,综合开展处方审核、复核、药品调配、药品方法、用药指导等工作,以减少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发生,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提高门诊用药合理性。从表2数据可知,干预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药学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结果提示,在门诊实施药剂师干预能够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及药学咨询,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提高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药剂师干预可有效规范门诊医师用药行为,减少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提高门诊用药准确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小凤.药剂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9):101-102.

[2]王鹏,姚肖依,范蒲迎,王宁.药剂师参与处方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观察[J].人民军医,2018,61(10):942-944.

[3]龚勋.门诊药剂师对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干预和分析[J].大医生,2018,3(09):83-84.

[4]黄荆南.门诊药剂师对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干预和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6):182-183.

[5]袁宏伟.临床药师在门诊开展药学服务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8(19):2985-2986.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