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FS治疗腰椎滑脱、峡部不连

/ 1

DRFS治疗腰椎滑脱、峡部不连

杜文秀

DRFS治疗腰椎滑脱、峡部不连

杜文秀(五常市人民医院黑龙江五常150200)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9-0068-01

我院自2002年10月~2007年10月采用脊柱撑开复位固定装置(简称DRFS又称协和钢板)治疗腰椎滑脱峡部不连,同时行椎板减压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9例,男4例,女5例,年龄45~63岁,平均52.3岁。病程2年~30年,病变部位在腰4、5或腰5骶1,病史均为腰腿痛伴间歇性跛行,久站或长时间行走后出现腰痛伴双下肢无力,查体腰骶部可触及台阶感,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4例,跟腱反射减弱3例。其中腰4、5滑脱6例,腰5骶1滑脱3例。I°滑脱8例,II°滑脱1例,腰椎侧位片可见滑脱节段及程度,斜位片可见峡部不连,腰椎动力位片未发现其它节段不稳定,CT及MRI显示腰4、5椎管狭窄6例,腰5骶1椎管狭窄2例,腰间盘突出者2例。

1.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俯卧于手术台上,胸部及髋部垫高,使腹部落空减轻腹压。术中暴露腰3~骶1棘突、椎板、双侧小关节及横突,以骶1定位后,分别行滑脱椎体及其下紧邻的椎体两侧打入椎弓根钉,术中拍片确认椎弓根钉位置及长短合适后,行固定节段半椎板减压,并探查椎间盘如有突出则行间盘摘除、神经根孔减压,无间盘突出者不做间盘摘除。然后安放钢板,先拧紧两侧下方螺母,使钢板上端后翘,再交替拧紧上方两侧螺母,对滑脱椎体产生后提拉复位,重建腰椎生理弯曲。再次拍片确认撑开复位效果良好后,取一侧髂后上嵴多块小骨条植于两侧横突及小关节处,使滑脱节段横突间植骨融合,置入闭式引流后闭合切口。术后3~5天拔引流管,1周后开始下肢功能锻炼及直腿抬高锻炼,4周后腰背肌功能练习,6~8周后带腰围或支具下床活动。

2结果

6例I°滑脱患者术后3个月~3年期间随访,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均消失,另外2例I°滑脱患者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症

状缓解。X线片检查见腰椎滑脱复位佳,横突间植骨均骨性融合,螺钉无松动及断裂。II°滑脱患者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缓解,X线片检查见腰椎滑脱未能达到完全复位,横突间植骨已骨性融合,螺钉无松动及断裂。

3讨论

腰椎滑脱、峡部不连的治疗可采用多种固定方法,老式的有Steffee装置、Dick或C-D装置,这些固定方式没有撑开作用,复位不能达到良好效果,固定牢固性低。RF是近年来较好的固定方法,其缺点是需紧固的螺钉及螺母太多,操作繁琐费时,最大的缺点是角度螺钉成角处应力集中,断钉累有报道,而且还有矫正的滑脱丢失现象。

DRFS装置是1994年协和医院的叶启彬教授研制的新型脊柱滑脱复位固定装置,为钛钢制短节段的螺钉-钢板系统,具有部件少、功能齐全、固定可靠和容易放置等优点。DRFS固定法采用钢板的单孔斜槽固定于上位滑移椎体,多孔滑槽固定于下位椎体,利用单孔斜槽的后倾15°,提拉复位滑椎,同时产生撑开作用,复位效果佳,还能根据调整多孔滑槽固定于下位椎体位置,使腰椎固定后符合腰骶部正常的生理弯曲。但要注意复位后一定要进行横突间植骨融合,使滑脱节段融合,以减少断钉及滑脱复发的发生。我院采用DRFS装置治疗腰椎滑脱、峡部不连3年来,治疗9位患者,临床治愈达100%。此装置安装过程中,要在拍片或“C”形臂监视下确认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滑脱复位情况,并了解固定后腰骶部生理弯曲是否正常。以减少椎弓根螺钉穿入椎间隙造成固定不牢固,或复位后不符合腰骶部生理曲度,造成术后断钉的发生。

综上所述,DRFS装置是治疗腰椎滑脱、峡部不连的良好方法,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启彬,邱贵兴.脊柱外科新手术.(第二版).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