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真实的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走进真实的语文教学

刘霞

【作者简介】刘霞,女,生于1972年2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小学高级教师。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思想激烈碰撞,教育形式和内容精彩纷呈。真实的语文教学应秉承语文教学平实、朴实、扎实、丰实的内涵,充满关爱,尊重生命,关注发展,传承文化,回归本色。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基,坚守语文教学的真实,实现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真实统一,使语文教学走向丰富和厚重,真正获得教育的成功和快乐。

【关键词】学生发展文本内涵生命感悟文化传承本色回归

当今的我们,处在教育改革洪波涌起的时代,教育思想激烈碰撞,教学实践异彩纷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拥有吸纳有价值、有创意观念的机会,而且拥有展示教育理想的教育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前行的每一步都将更为坚实。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有了诸多的困惑:教学内容充斥着道德说教,教学形式凸显出功利主义,教育实践呈现出随波逐流。语文教学的不真实让我们焦虑、彷徨、摇摆,甚至迷失。

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跋涉,应秉持何种教学主张,坚守何种教学理想,形成何种教学风格,才能找到语文教学的本原,获得教育的成功和快乐?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想,只有坚守语文教学的真实,才能为自己找到一种坚定有力的支撑。

一、把握一个永恒的主题

真实的语文教学,要永远把握一个永恒的主题——爱,让语文教学扎根于爱的沃土中。

传递师爱,关注学生的成长。有爱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有爱的语文才是润泽的语文。语文教师应拥有一颗爱心,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保有一颗童心,处处发现孩子的童年。俯下身子,用心倾听孩子真实的表达与倾诉;启发引导,小心唤起孩子的记忆和感悟;学会欣赏,精心保护孩子真实的见解与表达。真实的语文教学,呈现的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教学活动。

感悟真爱,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材中,诸如《掌声》、《他是我的朋友》、《秋天的怀念》、《苏珊的帽子》等充满真爱的课文数不胜数,爱的主题使语文教学更加充盈。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展示出教学内容的真实,让孩子真切地感受爱、理解爱、珍惜爱、献出爱。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理解人物;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使语文教学更具感染力。相信有了爱的滋养,学生的心灵将更加纯净,成长的道路将更加广阔。

二、播下一颗珍视生命的种子

关注学生,尊重生命的体验。真实的语文教学,表现在尊重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正视生命的差异性,赞赏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真实的语文教学,会因教师无比珍视学生生命个体的体验和感悟,时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和拔节,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播种,让尊重生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最后成为一片美丽的风景。

关注教材,感悟生命的可贵。对小学生而言,道理的领悟必须通过感性的材料方能到达,语文教材为真实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她是我的朋友》、《路旁的橡树》等课文都回答着生命的命题。生命不可重复,生命教育拒绝简单说教。真实的语文教学应把握文本,将语文课的人文关怀、生命观照等目标落到实处。当你在课堂上听到充满恨意和让人满身寒意的发言时,一定要善于拨开“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迷雾”,对学生加强生命的引导,让课堂因充满生命的关照而走向丰富和厚重,让学生的心根纯正而结实、健康而丰盈、向上而尚美。

三、还回一个真实的童年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语文教师要善于用快乐和自由来填充每个学生的童年。

关爱童年的孩子。真实的语文教学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磕磕绊绊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能因为自己承受的教学压力就冷漠地背过脸去。关注孩子的童年,要坚持“五个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把童年的真纯真正还给孩子。

感悟童年的快乐。抒写童年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窗前的气球》、《蓝色的树叶》、《冬阳、童年、骆驼队》、《窃读记》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真实的语文教学,是抛开琐碎的文章分析和乏味的题型训练,加深学生阅读体验,领悟文章味道,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体会童年生活的教学。让学生的情感自由表达,心灵自由飞翔,是真实语文教学的必须,也是学生童年时代的权利。

四、打造一双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语言文字的全新创造,是孩子思想纵横驰骋的有力翅膀。

课堂失真源于丢弃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可是失真的语文教学案例依然存在。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董存瑞炸暗堡时的英勇顽强,竟然自制了装满泥土的“炸药包”,在课堂上亲身示范,弄得课堂灰尘四起,乌烟瘴气。一位教师教学“躲、爬、飞”等生字时,让学生满教室打转。这些看似热闹的课堂,不过是落人笑柄。一些教师把音乐、绘画、游戏、甚至实验都引进语文课堂,并美其名曰追求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些教师把广泛搜集来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反复播放,实则因缺乏筛选而成为“彩色垃圾”。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不随波逐流,为学生打造一双想象得翅膀,很值得思考。

凭借教材鼓励放飞想象。语言文字与直观媒体相比,其优势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真实的语文教学应该把自由放飞思想的权利还给了孩子,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那些“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学生提供思考与填补的空间,带给他们无限的想象。比如,《伯牙绝弦》开篇便说“伯牙善鼓”,教师教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开去,进而充分理解何谓“善鼓”。《和时间赛跑》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教师教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时间里的哪些事物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语言的创造,用心的感悟,都缘于美丽而自由的想象。真实的语文教学,重在看学生思考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真实的语文教学,也得力于教师全力为学生打造想象的翅膀。

五、握紧一支传承文化的接力棒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学习语言不仅学习语言的外在形式,还包括学习语言承载的内容。

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无心的语文”:小组合作热热闹闹,却流于形式;研究性学习被淹没在浩瀚的资料中;师生对话只是表面文章。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无心的教改”:教师忙于设计形式,学生忙于应付形式,研究者忙于追捧形式。我们在重视形式的时候,忽略了内在的文化,让语文课堂因为没有底蕴而失去了生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本身就是文化,语文教学承担着思想文化“薪火相传”的重任。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还在于通过它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历练人格,提升品位。真实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在文化平台的基础之上,把视野投向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在文化的语境中学语文、教语文,在文化的框架中诠释语文。当语文教学有了文化的滋养与浸润,才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7日

2.李伯棠《小学语文教材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刘云生《滋育心根:回归本原的语文教育》,《语文学习报》,2007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