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冷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冷思考

扈文英

[摘要]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当前研究普遍存在概念模糊,想当然的进行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等现象。鉴于此,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从农村教育普遍性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冷思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研究冷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生活、心理状况都急待需要全社会给予重视和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一经提出,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一些学者、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部门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探讨和社会调查,以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况与存在问题。

二、当前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模糊:

严格地定义留守儿童,需要确定以下三个基本的要素:(1)外出父母的数量。是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孩子才算留守儿童,还是父母中有一方外出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2)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父母外出流动多长时间的孩子可以被视为留守儿童,是1年以上,还是半年以上,或者3个月以上,或者其他时间长度标准?(3)孩子的年龄界定。多大年龄的孩子算留守儿童?

笔者发现当前多数研究论文或者是根本没有对“留守儿童”这一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概念界定,而想当然的进行“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或是仅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笼统的进行概念界定。

笔者认为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时,应首先进行概念界定,明确下面三点:1、是父母双方外出还是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外出。2、关于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以半年或三个月还是一年为界限进行研究。3、儿童年龄的界定:以学前,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进行研究对象年龄特征的界定。只有在上述研究条件都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分类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数据和研究结论才是真实、有效,有一定代表性和参考、借鉴价值的研究结果。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二——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片面观点:

“学习较差,自律性差;性格缺陷、孤僻,自卑;缺乏关爱、亲情与监管……”

无论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还是新闻发言稿,提到留守儿童,似乎总是与上述文字描述相联系。部分研究明显地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研究方法多以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进行,方法简单,难以有效保证调查的信度与效度。在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阶段,更关注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研究的客观性、中立性不够。

针对上述研究现状,笔者更加认同学者谭深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中的观点。其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有被夸大的趋势,认为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如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以河南省为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等研究论文中,论文主要结构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或对策研究。研究论文中根本没有对研究对象——“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任何解释,关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观点的来源等也未有任何交代,而是理所当然的认定留守儿童存在“一系列问题”,“以问题出发”进行相关论述与原因分析,对策研究。类似的研究论文,报告,新闻稿决不在少数,部分论文虽然有调研数据支持结论,如“据笔者对本县8所农村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比例占到91.6%。”“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80%以上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但是对于研究方法没有任何交代,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没有任何论证过程。显然,上述研究,是基于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出发点进行“研究”的,不但不能真实反映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学习现状,反而对留守儿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其二,将留守儿童的不良问题简单归咎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即便存在一些问题,就一定是因为父母外出造成的吗?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在同一地区非留守儿童身上是否存在?此外,大量年轻父母选择了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发展,本身就说明了农村的闭塞与落后。这些父母进入城市后,一方面,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视野相对扩大;另一方面,和城市同龄年轻人高学历,高收入相比,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底,收入底,是否反而会产生“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且有能力进行教育投入,从而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笔者认为,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本身受诸多因素,不能简单的归咎为哪一项因素的影响。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等具体措施,充分说明了我国城乡教育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地区因为经济落后,观念陈旧,师资薄弱等现实原因,其办学质量,学生的成长、发展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差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不能简单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归咎为父母的离开。

四、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新认识:

笔者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时,除了进行大量的文献研究外,还深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海原,永宁等地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与学生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实践研究,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笔者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与看法。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的缩影。

在与宁夏海源、永宁、银川农村移民小学等多所小学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当问到“您工作中感到最困难的事情是?”教师们普遍谈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家庭教育。一个孩子1个多星期没有来学校了,老师打电话问父母孩子的情况。家长回答:“我们的孩子,想去上学就去上学,不想上学就不上了。不用你们管。”个别孩子成绩不理想,教师与家长联系,希望家长能够督促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不屑的说:“学习好,考上大学又能咋样?大学生还给我们打工着呢,要是再多事,这学我们就不上了。”一所300多名学生的学校期中考试结束后召开家长会,只来了7位家长,其余家长全都外出打短工了。对家长而言,打短工一天的工资比孩子的学习重要多了……一提到家庭教育,教师们滔滔不绝的谈到了在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以应付”的家长,一位老师感慨的说“感谢您给了我们倾诉的机会,对我们来说最头疼的事情不是上课、教育学生,而是和家长联系,做学生的工作容易,做家长的工作太困难了。”

上述现象是宁夏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显然对教师而言,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不配合才是主要问题。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差,师资薄弱固然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家长文化程度有限,观念陈旧,对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日常监管仅限于吃饱,穿暖。而忽视了对孩子学业的督促,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监管。换言之,即使父母没有离开孩子,部分学生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留守儿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身上所具有的农村教育的普遍性被看作了留守儿童的特有性,被夸大,甚至是误导。

2、女童教育问题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普遍将“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进城务工,孩子在农村生活”做为留守儿童身份的认定。按照上述概念,父亲外出,而母亲留在家中与孩子共同生活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在宁夏回族地区,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回族女性更多责任是操持家务,多数情况是父亲外出务工,母亲照顾、监管孩子。受回族早婚习俗影响,在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相当数量的回族女生在初中一、二年级升学无望的情况下,会大量辍学。辍学后,短期内即出嫁,生育孩子,操持家务。显然,民族地区女童接受义务教育时间短,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对子女教育不重视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所在。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笔者经过大量文献研究与实际调研后认为,一方面,当前研究,有概念模糊,夸大、误导留守儿童问题的倾向。进行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务必避免先入为主的现象,以中立的态度,真实、全面、客观的反映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教育问题,其影响因素诸多,留守儿童身上所出现的问题在同一地区非留守儿童身上也同样可能出现,其根源在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不能简单的归结于父母外出的留守经历。留守儿童问题不单纯是留守所带来的问题,而是与更广泛、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关联在一起,是一个既紧迫又持久的问题。因此,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和每一个关注者来说,都任重而道远。

注:

[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学术评述,2011-1-(138-150)

[2]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2008-7-19(3)

[3]徐宏升.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75.

[4]周福林,段成荣.人口学刊[J].学术评述,2006-3-(60-65)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邮编:750021

本文为北方民族大学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宁夏回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调研》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