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便秘的治疗

/ 2

习惯性便秘的治疗

金艳

金艳(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阜宁镇卫生院157300)

【中图分类号】R256.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4-0393-02

【关键词】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habitualconstipation,HC)是指原发性持续性便秘。如果只是排便间隔时间超过48小时,无任何痛苦时,则不属于便秘。习惯性便秘在临床上把它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便秘是指比健康时便次减少,粪质干硬、排便困难及患者有不舒适的感觉而言。笔者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类患者,虽然中老年人较多见,但每个年龄组均可见到,在治疗上均感到棘手。

(一)病因

1.原发性(功能性)便秘的原因正常情况下,从横结肠开始的推进性集团蠕动每日发生3~4次,使粪便进入直肠,引起便意。这种蠕动是胃结肠反射引起,故常发生在进食后。一般正常人多于每日早餐前后形成了排便1次的习惯。便秘常见原因有:①结肠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②食物过少或过精,缺少纤维残渣对结肠运动的刺激。③妊娠:妊娠后期平滑肌动力减低,可能是由于黄体酮的作用所致。④生活规律的改变。⑤某些药物:如鸦片、吗啡、可待因、抗胆碱能和神经节阻滞药、镇静药、抗郁药、某些制酸剂(碳酸钙、氢氧化铝)等。此外,经常应用灌肠和服用泻药,可使肠道的敏感度减弱,以致引起或加重便秘。

2.便秘一般分类①按病因性质分为原发性(功能性)便秘和继发性(器质性)便秘。②按解剖部位分为结肠性便秘和直肠性便秘。③按结、直肠平滑肌状态分为弛缓性便秘和痉挛性便秘。

(二)临床表现

1.便秘患者由于粪块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内过度壅滞,常觉左下腹胀压感,且有里急后重,排便不畅等症状。痔疮常为便秘的继发症而出现。习惯用泻药或洗肠的患者,由于胃肠运动功能的紊乱,可有中上腹饱胀不适、暖气、反胃、恶心、腹痛、腹鸣、排气多等表现。长期便秘部分患者可有食欲不振、口苦、精神萎靡、头晕、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少数患者有骶骨部、臀部、大腿后侧隐痛与酸胀感觉,系由于粪块压迫第三、四、五骶神经根前支所致。

粪便形状常成为患者的特有的主诉。直肠便秘者排出的粪便多数粗大块状,而结肠便秘则多为小粒,类似羊粪状。硬便的机械性刺激引起直肠黏膜分泌黏液,常覆在硬粪的表面及缝隙间,有时呈黏液膜状排出。便秘患者有时于排便过程中,突然腹痛发作,开始排出硬便,继之有恶臭稀便排出称为“假性腹泻”。

2.便秘者多无明显体征:痉挛性便秘者,可触及痉挛收缩的肠管;直肠便秘时,左下腹部可触及质硬肿块,系滞留的粪块,在排便后肿块消失。

3.钡餐检查:对观察胃肠运动功能有参考价值。在张力减退性便秘者,可看到钡剂到达结肠后排空明显延迟,在左侧结肠内长期停滞,能显出扩张的直肠壶腹。痉挛性便秘者,可见钡剂在结肠内被分成许多小块,并可见由于逆蠕动已到达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的钡剂,有时又逆行到横结肠的征象。胃肠X线钡剂检查的更大意义在于排除肿瘤、结核、巨结肠症等器质性病变致梗阻而引起的便秘。

4.直肠、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黏膜的状态、肿瘤、狭窄等,并可做组织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在习惯性便秘患者,由于粪便的滞留和刺激,结肠黏膜特别是直肠黏膜常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表现为充血、水肿、血管走向模糊不清。在痉挛性便秘者,除炎症改变外,有时肠镜下可见肠管的痉挛性收缩,表现为肠壁向腔内聚拢,肠腔收缩变窄,推进肠镜困难,稍停片刻痉挛可缓解。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习惯性便秘的诊断须依靠病史,分析便秘的原因,配合指诊可作出便秘的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胃肠道X线钡灌肠和(或)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确定习惯性便秘的诊断。便秘患者的发病年龄有时可提供线索。如年幼开始就有顽固性便秘时,应想到过长结肠和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能;中年以上患者,排便习惯一向规律,逐渐发生顽固性便秘时,应注意除外结肠癌,选择必要的X线检查及结肠镜检查尤为重要。

(四)治疗

根本的治疗在于去除病因。对于习惯性便秘者,应建立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纠正不良习惯、调整饮食内容,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适当摄取粗糙而多渣的杂粮,如标准粉、薯类、玉米、大麦等。油脂类的食物、凉开水、蜂蜜均有助于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做到劳逸结合。适当的文体活动,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对于长期脑力劳动,久坐办公室少活动者更为有益。

养成良好的排便运动习惯。建立每日按时排便运动产生条件反射。对神经衰弱的患者,可适当服用安慰剂调节自主神经中枢的功能。对有肛裂、肛周感染、子宫附件炎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治疗,消除其以反射方式影响排便,造成便秘。

经上述处理未能解除的顽固性便秘患者,主要应选择润滑性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考虑酌情使用下列药物。如甘油或石蜡油,硫酸镁或氧化镁、山梨醇、半乳糖果糖苷、酚酞、番泻叶、大黄苏打片、通泰胶囊。另外还可以采用温盐水或肥皂水灌肠以及使用开塞露或甘油栓剂均有一定疗效。

五、假性Hirschprung综合征(假性先天性巨结肠综合征)

假性Hirschprung综合征又称先天无功能性结肠、排便习惯缺陷综合征(faultybowelhabitsyndrome)。1965年Ehrenpreis报道1例临床表现酷似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术后病理检查无肠壁神经丛缺乏,他建议称这种情况为Pseudo-Hirschprung综合征。

该综合征病因不明,可能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结肠扩张。临床表现主要为顽固性便秘、腹胀、腹壁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其他X线钡灌肠及肉眼所见都似先天性巨结肠症,其鉴别主要依靠组织学病理检查。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行广泛结肠切除术。

参考文献

[1]欧琴,习惯性便秘辨治体会.广西中医药2003年26卷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