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平行线

王春江陈卫红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中学教师王春江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中学教师陈卫红

课标要求及分析:

《5.2.1平行线》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二、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性质

(6)理解平行线的概念。行为动词是理解,学习内容是平行线的概念,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学习水平是理解水平。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行为动词是掌握,学习内容是平行公理,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学习水平是掌握水平。

(9)能用三角尺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行为动词是能,学习内容是作平行线,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学习水平是掌握水平。

(11)了解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行为动词是了解,学习内容是平行公理的推论,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学习水平是了解水平

教材分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内容,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并且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完相交线的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模型观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作图、讨论、体验”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学情分析:

优势: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平行线并不陌生,在前两个学段中已初步了解平行线,已经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具有一定的作图能力;对平行公理及推论的成立容易接受。

劣势: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平行公理推论的了解和符号书写较困难。

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能用三角尺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学生在前两个学段中已初步了解平行线,已经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所以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是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

课标要求“了解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于平行公理推论的得出认识较困难,结合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公理推论的初步认识和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能用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验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探究:(约5分钟)

学生用手中的两只笔看作两条直线,摆出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同学之间相互演示所摆的形状,并归纳。(学生想象笔是无限延长的直线)

1、学生已有的经验能摆出相交、平行,还有垂直的状态,这时教师要提问学生垂直属于一种关系吗?还是存在于另一种关系内?

【点评:操作简易有效,即发挥了学生对直线的想象力,又解决了部分学生认为“垂直是两直线的又一种位置关系”的错误认识。】

2、若有学生提出异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结合教室举出实例,教师进而说明我们现在学习的几何内容是平面几何,有一个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也引申一句“异面直线”的概念;若学生没用提出“异面直线”的问题,那么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周边的线,用实例给出“异面直线”的情况,,从而还是强调说明我们现在学习的几何内容是平面几何,有一个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

【点评:结合身边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明确认识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平面几何,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3、师生一起归纳,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板书)

【点评:本环节通过学生操作演示、观察归纳,得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也强调学生认知我们现在的学习知识是平面几何。】

二、作图探究:(约23分钟)

1、作出点和直线的两种位置,标出字母;接上图,过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标出垂足;(回顾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和垂线作图)

2、作直线AB、CD相交与点O,在两直线外任取一点M,过点M分别作两直线的垂线段MF、ME;(回顾垂线段的作图)

3、作直线a,在直线a上和直线a外任取两点M、N,分别过点M、N作直线a的平行线,思考各能作几条?(探究平行公理,引入新课)

4、作直线a,在作直线a外任取一点P,过点P作直线a的平行线b,再在直线a外任取一点M,作直线a的平行线c,思考直线b与直线c有什么关系?

(探究平行公理的推论)

(本环节整体设计意图:1、通过作图,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知识;2、通过作图,探究本节平行公理和推论;3、通过作图,锻炼学生作图能力,文字语言和图像语言的转化能力。在本环节中,教师请几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本上作图,教师流动指导纠正学生作图中的不足和问题,如不标字母符号等;最后教师集中归纳整个作图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出本节新课。)

【点评:通过作图在回顾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经历观察、讨论、体会、思考,从而得到平行公理及推论,教师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作图观察思考,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锻炼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新知学习(约5分钟)

学生自读教材11页、12页,结合上面的作图,理解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教师出示课件,再次利用图象展示平行公理和推论的验证过程,加深学生对公理和推论的理解认识。板书:平行公理及推论。

【点评:利用课件突破难点,提升概括,讲解验证,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四、应用训练(课件出示)(约5分钟)

1、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关系:

(1)a、b没有公共点,则a、b;

(2)a、b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b。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B、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相互平行

C、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D、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相互平行

4、已知l1、l2、l3为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若l1与l2不平行,l2与l3不平行,则判断正确的是()

(A)l1与l3一定不平行(B)l1与l3一定平行(C)l1与l3可能相交可能平行(D)l1与l3一定垂直

5、教材第12页练习、

五、归纳小节(约2分钟)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概念。

总体点评: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本节课教师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全堂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观察,得到平行线的概念,进而通过一系列的作图、观察、讨论,来探究平行公理和推论,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作图能力、观察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本节课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平行公理推论的验证上进行了简单的讲解,突破教学难点。

整节课王春江老师都在用鼓励的语言和行动来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多思考多提出问题,合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利用一些引导性、启发性语言来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升华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