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才单向流失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农村人才单向流失再分析

唐教成张浩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近年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农村地区留不住人才,流进农村地区的人才也异常稀少,农村地区呈现空心化、老年化的趋势,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此本文将从农村人才流失的原因入手,提出可行的想法建议,为缓解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一、背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十分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在农村地区进行乡村建设运动中,伴随城市剩余劳动力流入,大量知识青年下乡,乡村建设热火朝天,人才兴旺,这是农村建设的城乡分治阶段。而后,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的改革开放逐渐扩大到城市,使得外来的资本、工厂开始在沿海地区生根发芽,促使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是改革开放后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互动阶段。随后,十六大至十九大时期,由于遭遇国家粮食危机和考虑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风险,国家提出“两个趋向”,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由此开始新农村建设,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现以十九大为开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我国的农村建设迈入新的阶段,为此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且还要完成农村的现代化,更要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二、农村人才单向流失原因分析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农民“乡土重建”观念淡化,农村中大量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选择去城市生活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也选择进城务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得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遭遇人才匮乏难题。为此经过科学分析,农村人才单向流失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思想文化

农民对土地的割舍情结是农村人才单向流失的深层思想文化原因。中国是以农立国,在自古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和土地的情感纽带连接紧密,这种情感正是“桑梓之情”。“安土重迁”是这一情感的主要表现,以土地为生的农民,生在同一片土地,长在同一片土地,死也要同一片土地。正如费孝通老师说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土地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都说明,在改革开放前农村里是很重视乡土人情的。但是现在,农村里的人不在看重“安土重迁”,而是向往融入城市,把在城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作为一种毕生追求,以至产生出对家乡、对土地的割舍情结。随着城市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通常被冠以保守、土气的特征,而城市人则被追捧为时髦;并且外出农民回到家乡后,也会大肆宣传城市的繁华与富裕,这对封建闭塞的农村思想造成巨大冲击,让村里人都产生了一种对城市美好的向往之情。这种进城发财致富的思想逐渐让农民不安于人多地少的土地收益,纷纷涌向城市。

(二)国家教育体制

现代教育体制与农村建设需求脱轨是农村人才单向流失的体制原因。农村孩子年幼时,父母就嘱咐子女发奋读书,将来在城市谋取一份好工作,成为城里人,千万不能在当农民。并且在农村孩子读书的路途上,他们没有学到建设农村的过多相关性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并不是为农村建设工作的人准备的。正如费孝通老师说的:“今天的大学生在大学所受到的训练,通常不能使他们找到一种作为过渡手段的桥梁,以便把他们的知识应用于家乡,没有这种桥梁,现代知识只能是无效地悬在空中,结果是农村不断地派出它的孩子,又不断地丧失了金钱和人才。”高等教育体制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情况,表现在农村需要懂乡村振兴的大学生人才与普遍大学生的“学不能致用”之间存有矛盾,这是农村人才流失的社会原因。费孝通老师说:“我们担心现在的教育体制不能成功地承担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功能,相反的,它吸进富裕的农家子弟,把他们带到城镇,却又不教他们以有用的专业,这就是我说的社会腐蚀过程”。

(三)城乡发展差距

城乡差距扩大是农村人才单向流失最为现实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城乡发展差距不大。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民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绅士又经常在城乡之间进行流动,把知识文化传播到乡里,发展乡村的人文道德。因而,绅士过去在中国农村中起到了一个缓冲作用,对农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状况骤变,城市在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医疗保障、教育文化等领域领先于乡村,大城市的繁华富裕、便利交通、高品生活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种优质的差异性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地区。并且农村人一旦进入城市,在城市站稳脚跟、思想观念被城市文化腐蚀后,他们的新观念就会与农村的知识观念产生冲突,会更难以适应乡村生活。他们的心灵深处渴望成为一名普通的城里人,而不是乡村的精英人士。于是留在乡村的就剩下一些教育水平低、工作能力差的老人,他们无法完全担当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

(四)国家经济政策

都市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是农村人才单向流失的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在区域和政策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一批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吸引力,同时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城市经济,鼓励农民工进城建设。由此,源源不断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形成时代的“民工潮”。这些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建设贡献的农民,都是农村中的优质人才,由此看出“民工潮”的实质是农村优质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的过程。在转移过程中,前期由于农民工对家乡土地的依赖感和社会伦理观念的约束,他们会在农忙时节返乡从事农业生产,而后在农闲时节进城务工;可到后期,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农民思想观念转变,农民工放弃阶段性的回乡务农,一心想在城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使得乡村建设发展陷入困境。

三、农村如何留住人才

农村人才的留下问题,涉及到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现行的教育制度、城乡的生活差异、国家的农村政策等等,不仅对农村自身建设发展深有影响,而且还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农村如何留住人才:首先,抓住人们的“乡愁”情感,深度挖掘人们心底对家乡的那份不舍情结,用情结去感化行动,促使人们多关注家乡变化;随“乡愁”思想的潜移默化,人们那颗被城市麻木的心会被唤醒,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其次,在农村生活上学的孩子,不能对其一味盲目地灌输对城市的向往,而是应该在学校的教育中使他们接受到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这种热爱家乡的培育对孩子的道德修养和乡村建设都有好处。最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住房条件、社会保障等;加大农业现代化投入,因地适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推广农科技使用,扩大农民收入;在搞好乡村治理下,加快推动乡村二、三产业发展,盘活乡村金融为乡村发展增速,逐步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唐教成(1996-),男,四川达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浩(1996-),男,羌族,四川绵阳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