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李峰

云南省红河州博物馆661199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混合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农业劳动力缺失、农业发展弱化、村落民俗文化流失严重、公众参与力度缺乏等。党在多次指导工作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加快传统村落现代化的步伐,赋予传统村落新活力,促使传统村落能够在传承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建设美丽新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前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农耕时代,先民们就凭借自己的智慧造就了传统村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大部分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家园。

1乡村振兴视域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传统村落1.3万个,在空间上呈现远离城市中心而不对称分布的结构。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时代发展方向相一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工作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可以将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

2.1劳动力缺乏与农业弱化

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传统村落中的大批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致使城市与村落之间的二元对立结构不断深化。[2]伴随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大部分村镇已经出现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现象,直接导致农业与传统村落的逐渐衰落,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已完全“空壳化”。人力资源的流失,使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缺乏足够的人力支持,先民们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的传承与再生产面临严重的危机。

2.2将传统村落保护等同于保护原住民、文物性建筑

原住民与文化建筑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主要载体,基于这一观点,许多学者提出了立足于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方案。在当代社会,这种传统的保护方式只注重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未从建筑所有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忽视了建筑所有者自身的经济权益与生活权益。这种保护机制很难得到原住民的认可,导致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2.3村落民俗文化流失较为严重

在封闭的传统文化环境中,传统村落文化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近年来,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乡镇的现代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及周边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传承也随之出现严重危机。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当地原住民对于传统建筑本体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地大量翻新甚至新建现代建筑,导致传统建筑逐步减少,村落民俗文化流失严重,不利于村落特色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3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途径

3.1制定以人为本的保护发展规划

原住民世代生活在传统村落中,传统村落于原住民而言,不仅仅是被保护的个体,也是其重要的精神家园。我国的传统村落构成相对简单,环境相对封闭,宗族文化影响深远。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从单一的注重“物”向“人物并重”的方向发展,一切以原居民合理诉求为基础,尽最大可能满足当地居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求[3]。要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以人为中心的保护发展措施,尊重原著民的生活习惯,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重视解决当地居民生活、就业等基本问题,努力维护传统村落的原有社会秩序,以增强原住民的生活舒适度与自豪感。

3.2营造传统村落社区以适应现代化发展

社区营造是指附近地域的居民联合起来,将各社区生活议题集中在一起,进行共同讨论,为居民间、地区间共同创造生活福祉。实施的主要措施包括:(1)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保护传统村落,各方面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政府会向一些特殊地区拨款,大部分传统村落则需要自筹资金,依靠地区产业或依靠社会力量筹集资金。(2)综合考虑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全方位实施社区营造,坚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4)培养并引进传统村落保护专业人才。

3.3强化和实化传统村落的共有土地属性

传统村落依靠土地而存在,妥善解决土地问题十分重要。要引导村民将闲置的土地进行集体转租,统一规划。村民需要出让村落发展建设的自由权益以及游客参观等隐私权,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国家对需要保护的村落进行选择,给予居民一定的经济补偿。在当前土地管理框架下,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以结合国情出台相应政策,强化土地管理模式,支撑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3.4发挥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

我国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当地大多数居民未能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因此,要想确保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提升村民的对传统村落的参与保护意识。提高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努力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应以牺牲居民的生活环境为代价,而应深刻挖掘村落的发展动力,调动大家建设传统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打造特色产业链。(2)加强居民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配合力度,增强其责任心,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结束语: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气息,可在喧嚣的城市之外为人们留出一份宁静,构成了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是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保护传统村落及其文化,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新中国,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索朗白姆,蒋其平.城镇化进程中西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拉萨市贾热村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10(6):92-95.

[2]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基于江苏S县的分析[J].求实,2017,8(11):71-84.

[3]张宏,胡英英,林楠.乡村规划协同下的传统村落社会治理体系重构-以广东省碧江村为例[J].规划师,2016,32(1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