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油田电潜泵井系统效率优化调整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1

海上油田电潜泵井系统效率优化调整对策

李海峰伊兵

海洋采油厂海四生产管理区李海峰伊兵

摘要: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电潜泵由于具有排量大、地面设备及井下传递能量方式简单等优点而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如何全面掌握电潜泵井的工况、挖掘油井潜力、保证设备有效工作、提高系统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以地层供给能力为依据,以地层与电泵举升设备协调为基础,进行电潜泵系统效率优化设计。

关键词:电潜泵;系统效率;优化设计;数值模拟

引言

电潜泵(ESP)采油工艺具有设备结构简单、效率高、排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非自喷高产井、高含水井和海上油田。统计资料显示,电潜泵的平均产液量是传统杆式泵的2倍以上,国外先进的电潜泵系统,应用于超深下入,高排量开采具有高可靠性、耐高温高压、自动化程度高、兼容性好等优点。电潜泵是一种最早用于采油的人工举升设备,是提高采液速度、实现油井继续稳产的有效途径。但电潜泵井系统效率低、耗电量高,在油田的生产中,合理的生产措施直接关系到电潜泵抽油的经济效益,如何有效提高电潜泵的系统效率是研究的重点,可以应用节点分析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优化,使整个系统的工作协调统一,达到提高系统效率、降低电能损耗的目的[2]。

1电潜泵系统效率影响因素

1.1确定泵挂深度和泵型

根据IPR关系确定设计产量和对应的井底流动压力,确定设计产量和井底流动压力后,利用多相管流,从井底向上计算,就可以确定泵深。其中,下泵深度

式中:hs为折算沉没度,m;γl为井液重度,N/m3;Lfc为折算动液面深度,m;H为油层中部深度,m;pwf为转抽方案所要求的泵抽生产时的流压,Pa;ps为沉没压力,Pa。确定泵的深度后,从井口压力pwh开始,用选定的垂直多相管流压力计算方法计算,直至泵挂位置,得到泵的排出口压力,得出泵的举升压差。如图1所示,节点D代表井口压力,根据油井距计量站的远近,由设计者给出;节点A代表井底流压,节点B和节点C分别代表泵入口压力和排出口压力。

由离心泵的特性可知,泵在额定流量工作时叶轮流道内的水力损失最小,泵效最高。选择泵型时,应使所选泵型的额定排量与产液量插值最小,且产液量应在高效范围之内。根据泵的入口体积流量Vin和出口体积流量Vout选择泵型,即Vin和Vout落在最优排量范围内。

1.2确定泵级数和泵功率

在电泵入口到出口之间,泵内流体的体积、密度随压力改变,各压力点处的压力梯度不同,因此需将泵吸入口到排出口之间的压力分成多段,分别进行计算。

1.2.1级数确定。当液体和气体同时泵送时,泵的排量及相应产生的每级压头和梯度会随着流体从吸入值p1升高到排出值p2而发生变化。泵所产生的压力微分形式如下:

2选择电动机。在得出上述功率的基础上,电动机的选择还需考虑套管尺寸因素,在最终选择电动机时,要分别考虑分离器和保护器的机械损耗,同时还要兼顾压井液卸载时对电动机的工作要求。通过选择出电动机的型号,从而确定出电动机的额定电压和电流。

3选择电缆。电缆型号可以根据井下环境、电机功率、电压和电流进行选择。电缆的压降损失和功率损失与电缆的截面积和长度有关,其电力损失直接影响采油成本。所以在选择电缆时,尽可能选用截面积比较大的电缆。

4电潜泵系统效率优化实例

某井目前平均产液量为42m3/d,波动范围为45~70m3/d,含水率为47%~62%,油层压力20.5MPa,生产套管尺寸178mm,原始泵效为38.4%,通过计算得知下泵深度为1800m。使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油井模型,设计了产量分别为50、60m3/d,含水率分别为45%、55%、65%条3/d。本次设计主要选用D400和DN6752种泵型,其中,D400泵合理上下限为31.8~87.44m3/d,DN675泵合理上下限为50.88~131.9m3/d。当设计产量为50m3/d时,选择D400泵,泵效达到51%左右;当设计产量为60m3/d时,考虑到产液量的波动性,后期可能会达到80m3/d,会超出D400泵的合理范围,选择DN675泵,泵效达到48%左右;当设计产量为80m3/d时,选择DN675泵,泵效达到54%左右。其泵效均处于优化区间内。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泵挂深度、泵型、泵级数和泵功率的选择直接影响电潜泵的系统效率。首先要根据原始数据确定下泵深度;再根据产液量选择泵型,要确保产液量在泵的合理上下限范围内;然后根据泵排量及相应产生的每级压头和梯度确定泵级数,根据泵功率、流体的相对密度和级数确定泵功率;最后,是选择合适的电动机和电缆,其中,算出的泵功率为电动机在正常工作下要求的输出轴功率,还要考虑分离器和保护器的机械损耗功率,所选电动机的额定功率要比输出轴功率大。

参考文献

1.钱钦,薛晶,郑勇,等.提高电潜泵采油系统效率的优化设计[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