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讨论

阮仕国

阮仕国

〔摘要〕狭义的“人文素养”意即人的人性、教养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抛开其他不论,实际上这种素养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人的“情感”。人类情感世界无外乎亲情、友情、爱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们要培养出新世纪的建设者,不仅要赋予他们雄厚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更应充实他们健康的心灵和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而语文教学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讨论

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在这一“标准”的指南下,不少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虽然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因为一些传统的思维定式(中、高考),仍然难逃窠臼,往往注重后者而忽略前者———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将仍然处处与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人民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实际上这是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课表》将“人文素养”放在首位这实在是太准确不过了,只是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还应该大力提倡它的重要性。

狭义的“人文素养”意即人的人性、教养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抛开其他不论,实际上这种素养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人的“情感”。人类情感世界无外乎亲情、友情、爱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们要培养出新世纪的建设者,不仅要赋予他们雄厚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更应充实他们健康的心灵和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而语文教学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代青少年虽然没有受到十年浩劫极左路线的影响,人们在也不会把“人性论”、“人情感化”、“爱的教育”等视之为修正主义,把“情感教育”变成教育领域的禁区。但太平盛世之下的这一代人中的一部分,其道德现状着实令人担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享受,留守子女(多在农村)的祖辈溺爱,单亲子女的缺乏亲情,让着一群未来的中国“脊梁”一天天变得不知“情为何物”。虽然锦衣玉食而仍觉“我活得好累”,狂妄自大而不知天高地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心目中无视其它,唯有自我,当某种需求少不满足时他们会与父母反目成仇,在生活中遇到少许不顺时会一蹶不振。诸如此类,只能说是他们的一种情感缺陷。记得法国启蒙运动领袖袖狄德罗曾经说过:“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为伟大的成就,如果没有情感,则无论什么道德文章都不足观了……。”我认为在国家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只有下一代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情感这一方面,语文教学担当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中试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单位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所有选文十之六七的篇目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表现媒介是语言,其内容时表现在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这便构成了语文教材的工具性,人文性。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些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别林斯基甚至认为,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感情似乎比思想还重要些。由此看来,文学家们对文学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视的,而我们的语文的教学的现状往往是偏其工具性,忽略人文性,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感受不力,这实际上失去了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宝贵价值。“文章不是无情物”,其实并非文学作品才具备情感因素,诸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石拱桥》之类的议论文、说明文又何尝不饱含强烈的爱憎情感呢?假设从语文教材中抽去情感因素,语文教材又岂能成立?

翻开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进入情景和学生一起感受,体味那种真挚而深沉的父子之情,和作品中的人物去作“心灵的对话”,难道不能感受到含辛茹苦的父母对自己同样深沉的关爱,体味出亲情这种人间永恒的主题的珍贵?

读一读法国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小说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或者是金钱关系对人、人性的扭曲和破坏;或者表现小人物的幸酸之类的主题。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研究主体就会发现许多。若瑟夫恰好是和我们面对的学生相仿佛年纪的人。在他眼里,被菲利普夫妇称作“骗子,流氓,无赖”的于勒首先是一个“人”,而且是和“我”有着亲情关系的“人”。“一直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呈现在他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以当时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人”,他不去计较于勒的过去,因此在他代父亲去付牡蛎钱时,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于不经意处不能发现,但这恰是“我”对亲情———首先对“人”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他所呼唤的是人的真善美,他能自然的引发学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如果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细节,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无疑将对学生培养健全、美好的情感起到催化作用。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很大的可行性和极宽的开拓性。

情感还是语文学习中激发兴趣和形成动机的力量,在激起情感的前提下,稳定和持续这种感觉和冲动,将使语文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培养一代真正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是心灵健康的未来建设者,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每一个语文工作者当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新疆农五师八十三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