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范畴体系述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范畴体系述论

孙佳美邴守玲

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250014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五行阴阳的选址理论、木架结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的组合布局模式,数千年来自成体系、一脉相承,达到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要达到对中国传统建筑这一景象的生动写照和历史审视,走出中国古典美学失语造成的阐释焦虑,以民族美学精华熔铸中国当代建筑精神,亟需用儒、释、道融通归一的文化视角,以中国古典美学理论透视和剖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品格、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实现适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学范畴的转换和体系构建。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范畴;体系

1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建筑体现,这也与当时的文化、宗教、记忆等有关,比如由于唐朝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使得各种塔式建筑相继产生,比如大雁塔、少林寺等;而清代则对山水园林有着独特的喜好,以至于产生了圆明园、苏州园林等极具艺术气息的建筑群体;而紫禁城则是我国皇家封建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无不显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与哲学。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建设来说,其也是中国儒家、周易或者道家文化理念的融合,在这些建筑中特别注重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以期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和、含蓄而又深沉的特质融入建筑之中,讲究对称布置,通过南北中轴线将建筑群体进行划分,比如典型的紫禁城和极具民间特色的背景四合院,这种顺应自然天时的建筑文化特色是也是现如今我国建筑需要注重的方向之一。而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外形特征来说,其多以群体建筑为主,其装饰也非常讲究,特别喜欢将石雕和木雕文化融入建筑外形中,使建筑更加主人的喜好与文化内涵。比如台阶周围配以雕饰、栏杆,以显示古代家族的威严与庄肃;门窗配以花纹、色彩等,以显示建筑的华丽性,将建筑本身施以彩绘与雕刻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又一典型特征。

2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可以看出,这些建筑往往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其首先通过合理布局,将功能、空间与尺寸进行有效组合,结合环境本身将建筑的实用性进行体现,这种实用性不仅体现在居住上,更体现在与自然环境融洽相处上;同时,人文性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体现,注重对人的尊重,根据人自身的需求进行建筑布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文特征,比如佛学文化、儒家文化,甚至封建文化等;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是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合,天坛、地坛等建筑无不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的敬畏,将自然、人生、信仰在建筑构造中进行完美体现;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生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内涵之一,道教风水一直是我国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的一部分,倡导景观、山水、人文、地质、气候等一系列外在条件的有效平衡,是原始生态伦理的典型体现。这些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建筑产业得以闻名全球的关键所在。

3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特点与运用

3.1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特性及其在历史上的运用

3.1.1木结构的特性

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①从材料方面分析,它的主要材料是木材,耐火性比较差;②从承重方面分析,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以“柱”来承重,随着建筑体量的变化,柱的布置也会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民居多以“间”为单位,通过对柱子的布置,可以将建筑分为多间,而“间”的数量不同,其“柱”的布置都会不同,但是除了那些寺塔、楼阁等,大部分建筑都是单层或者两三层而已,这在地广人稀的古代,满足人们的生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如今人口比较集中,而木材的的高度也有限制,木材越高,偏心率也越大,承重的效果也越不明显,所以木材的高度限制更加无法满足现代的建筑构造形式,单个柱子本身的承重效果也不太明显。一个房间需要多根柱子来承重。这样对房间空间的划分就没有那么灵活了,从资源方面来讲,如今的树木大量匮乏,对木构建筑的建造也是相当不利的。

3.1.2传统木结构的运用

在我国历史上,木结构建筑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甚至追溯到原始社会,这不仅仅是因为木材的资源量大,易于加工,大家都知道,木材是唯一在加工之前具有生命力的材料,所以木结构的建筑是有机的。从加工工艺上来看,木材的加工也是非常方便的,例如目前为止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榫卯结构可以追溯到6000、7000多年以前,如此可以看出,木质构造的历史相当悠久,而且制造也非常方便,甚至是21世纪的现代也会发现不少榫卯结构,只是工艺的流失,大型的木构也是相当少见的。再从木构建筑的造型上来看,那些诸如北京故宫、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等等存留到现在的古建筑,无论是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或者是攒尖等其他形式的屋顶,都体现着中国特色,其形式优美,曲线流畅,比例协调,技艺深奥,这些都是木构建筑才有的特色。

3.2中国斗拱的发展及其特征

3.2.1斗拱的发展进展

中国的斗拱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以及多种优点,但是却没有将这个技艺很好的运用在现代的建筑中呢?说到底还是社会“发展”造成的。斗拱本身也是从挑梁演变过来的,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随着不断的发展与改进,宋朝的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对斗拱有了详细的描写,以及将斗拱规格化,尺度化,有了材契制的概念,而有了材契制,不仅设计可以简化,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施工也方便。到了清朝,工部的《工程做法》采用斗口制,对斗拱的尺寸又是另一种划分。到了近代,中国的建筑形式西方化的更加显著,即使保留有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也逐渐简化,直到流失。

3.2.2斗拱的特性

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抗震效果比较明显。相比现代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所使用的材料相对较“脆”,利用“缝”来达到抗震的效果,而古代的木构建筑木材本身就拥有良好的塑性,最重要的代表就是中国建筑史上木结构———斗拱。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除了传递屋顶上的荷载至柱子外,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而其最精妙之处却是“松动却不散架”的榫卯结构,起着强大的避震效果。

3.3中国古代佛塔的构造特点与运用

3.3.1中国古代佛塔的构造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外来的建筑元素,然后与中国的建筑元素相融合,造就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气息,那就是佛教建筑。佛教并不始于中国,但是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却是非常深刻的,佛寺古庙也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国的佛塔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高而挺拔。从建筑学角度来说,佛教建筑在当时算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就有着建造高层建筑的技艺,而当时的科技也并不发达,材料也没有现在那般齐全,但却造了现在还保留的一些“高层”建筑,在那屹立不倒,期间经历了无数的风吹雨淋、地震灾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鬼斧神工。

3.3.2中国佛塔的运用

开封的佑国寺塔,又称为开封“铁塔”,塔的前身原来是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高120m,传说是宋代的巨匠喻皓主持建造的。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木塔毁于雷火,皇拓元年(公元1049年)重新修建,即今之铁塔。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泛滥,水灌开封,寺院夷尽,唯有铁塔安然无恙,独存于世。传说铁塔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以为是碉楼,于是用炮火攻击,铁塔却纹丝不动,任然巍然屹立。中国的传统建筑手法之高深,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其中的奥妙之处,创新必不可少,但我国有如此现存的实例,为何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现在的建筑也是千年不倒,岂不也是节约资源、减少环境破坏的另一种途径。

结论

当现代建筑更多的通过外在表现、外在形状来成为城市焦点的过程中,也需要更加注重建筑价值的内涵体现,此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价值、内涵以及精神理念就成了可以融合的元素,通过运用现代建筑建造技术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材料使用、形状设计以及特色符合融入其中,使现代建筑既有现代发展精神,又具备传统文化气息,这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有效传承,有利于促进这种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栋.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7,07:29-33.

[2]陈进,王建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的影响探讨[J].绿色科技,2017(8):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