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意外信息,智慧生成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捕捉意外信息,智慧生成精彩

吴晓明

捕捉意外信息,智慧生成精彩

吴晓明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

和谐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引领,既体现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更体现在课堂上对每个细节的处理。而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相比较而言,意料之外的生成更需要教师处变不惊,临变不乱的智慧引领。

一、静水投石,化沉闷为活跃。

一般来说,总有部分学生对学数学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数学抽象难懂。据统计,小学生在课堂中无任何互动的时间占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9.2%。那么,怎样才能使这部分“灰色儿童”从对数学的厌烦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他们数学学习能力呢?

一是要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行列中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研究数学教学时,除了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我认为更应积极开展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如我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图形,来说明最简单的分数——“二分之一”的意义。一个星期后,全班52位同学共设计出100多种图案,有的图案是热带鱼、蝴蝶等动物,有的图案是汽车等交通工具等等,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数学充满了欲望。

二是教师要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一个教师如果认为学数学就是学书本上的法则、定律、公式,然后用来解题,那么他的教法肯定改进很少。究其原因,往往由于教师过度地采用常规解题的操作方法,使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接受问题的刺激,作出机械反应,不再去理解、探究和反省。

二、意外生成,变枯燥为灵动。

看下面一道例题的教学片段: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图示略)

师:谁能结合示意图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生答略。)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长增加了,面积变大了,宽没有变。

师: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1:根据增加的面积是18平方米,长增加3米,可以求到宽1米的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最后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列式:18&pide;3=6(平方米),6&pide;1=6(米),8×6=48(平方米)。

生2:增加的面积是18平方米,长增加3米,也就是增加的18平方米正好是原长方形的宽与3米相乘的积。可以求出原长方形的宽,再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列式为:18&pide;3=6(米),8×6=48(平方米)。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吗?

生3:第一个同学将增加的长方形平均分成3个小长方形,先求出宽1米的一个长方形面积是6平方米,再求每个长方形的长是6&pide;1=6(米),也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为6米,最后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8×6=48(平方米),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想法很独特。

师:这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思维方法。

生4:第二个同学直接用18&pide;3=6(米),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再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8×6=48(平方米)。这种方法比较简洁。

师:对!这种方法直观,比较简便,是多数同学使用的方法。

以上教学片段中生1的解法非常独特,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教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个体间的差异,当课堂上学生不能顺应教师的教学思路时,教者要善于挖掘每一个生成点。不能按部就班,只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这样的课堂太枯燥,缺少一种灵动。

三、变废为宝,发展思维。

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它往往能够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学片段:两步算式14+36=50,75-50=25写成综合算式时,学生出现了两种错误算式:14+36-75=25和75-14+36=25短暂的考虑后,我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师:你认为14+36-75=25对吗?(学生有些困惑,思考着。)

生1:不对,这样答案不等于25。

生2:是,14+36=50,50-75不能减。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3:同意,14+36是一共用去的钱,75元是原来带去的钱,怎么能减呢?

生1:我知道了,要求剩下的钱,应该用总共的钱减去用去的50元,应该是75-(14+36)=25。

生4:是的,这种方法一定要加上小括号。

生5:我觉得还可以不加小括号。

师:噢,你说说看呢。

生5:可以这样列式,75-14-36=25。(学生一起附和,对!对!)

这里我故意将学生出现的错误再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在互相争辩和讨论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更为活跃,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敏锐捕捉课堂意外而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预设,真正生成精彩而智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