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

赵燕

□赵燕

如果将“数学”二字孤立起来看,“数”应是第一位的,它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这里的“数”应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运算、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等一切于之有关的内容;而“感”重在感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并非朝夕之事。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数感是主要是对数与运算的一种特别“感悟”,它类似于动物的一种敏锐嗅觉,是一种隐性的技能。因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应是我们每位老师首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因为它是儿童学好数学的基石。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4大特征:①是基础性。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应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较为稳定的发展。

因此,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②是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③是整体性。一是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学生主体形成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的形态;三是从素质教育各要素横向联系看,要方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发展,从纵向运动看,要层次清楚,衔接紧密,浑然一体;四是把每一年教育对象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针对素质构成特点,扬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相对的最优发展。④是开放性。素质教育要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要保持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把单一的封闭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开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级———学校———社会”的教育系列。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3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4结合现实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数感当儿童还在咿呀学语时,就已经在生活中建立了初步的简单数的概念,这也许是孩子最初的数感。因而在低年级阶段可以通过呈现适当的生活材料唤醒学生懵懂的数感。

给低年级的儿童提出这样的问题:“妈妈买回来9颗巧克力糖,豆豆吃掉了一些,还剩6颗,问豆豆吃掉了几颗?”有些学生能够注意到能看见的有6颗,然后从6开始数“7、8、9”,从而得出吃掉的有3颗,这表明学生具有不借助实物模型思考数和抽象地处理与数有关的问题的能力。这是数感初步建立的一个标志。认识万以内的数时,可以呈现体育馆场景图,并说明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使学生对一万一开始就有比较感性的认识,也可以借助课件展示100摞由一元硬币垒成的百元摞,告诉学生这是一万元,让学生对一万有更形象的感知。

5成功体验中持趣对成功的体验是提兴奋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把握,反过来,把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假如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选择练习时要注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作业测评时最好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增多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6表扬评价中持趣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非凡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经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新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重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学,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马厂学区王维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