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建设美丽乡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改善农村人居,建设美丽乡村

施丽娟

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的人居环境存在着诸如居住质量差、交通通讯不便、生态环境脆弱等一系列问题,对于人居环境的研究也主要着眼于城市,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村中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从生活垃圾治理到农村危房改造,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再度发力整治农村环境,为建设“美丽乡村”而努力。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优化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发展,忽视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整治,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村聚落发展空间无序、自然生态失衡、人文景观破坏、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传统文化衰落甚至消亡等严重后果。事实上,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决定了亿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而且也影响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成为制约我国整体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蚌埠市市区村庄现状情况调查

至2015年底,蚌埠市区乡镇共有200个行政村,163077户,545655人。市区现状村庄分布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中心城区内的城中村,这类村庄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以城市社区的形式,对其居住条件和环境进行了较好的改善。一类是位于城市偏远的村庄,这类村庄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村落集聚度不强,用地布局松散、零乱,空心村现象严重

村庄居民建设时,由于习惯于建新不拆旧,一户占多地,使得村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旧村改造滞后,老宅基地闲置,“空心村”现象较严重。而且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层数低,占地面积大。村庄用地的盲目扩大,不仅不利于各类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还严重抑制了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乡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配套设施覆盖面不高

由于农村居民点规模小,空间分散,因此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配置时往往需要敷设较长的线路,架设更多的传输设施才能保证村民生活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点与区域性交通干道的连接道路等级较低。此外,调查显示此次整合涉及的农村居民点内,各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普遍存在种类单一,规模较小的问题,为居民提供的文化活动单调。而且,各村中污水排放、垃圾乱堆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分布较为偏远的居民点,交通条件较为落后,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

3、村庄环境亟待改善

农村个体加工和家庭工业散布于农村居民点内,影响居住环境,严重阻碍居民点内部功能的合理分工,生活和生产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村庄建设总体上是以农民住房建设为主体,村庄的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村庄随处可见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现象,有些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日渐增大而处理率较低,河网污染严重。因此,村庄环境亟待改善。

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具体实施措施

1、农村安居工程建设

(1)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规范农民住房建设行为。建立建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做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落实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开展绿色农房建设示范,提升农房居住舒适性和节能性能。引导农民通过新建、改建、加固等多种方式建设安全、节能、舒适、美观的住房。

(2)继续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严格依照《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和《蚌埠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优先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建设跨乡镇、跨村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大力发展规模集中供水,实现供水到户,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3)不断完善农村道路硬化工程

结合村庄布点规划和美好乡村建设,根据村庄规模形态、地形地貌和交通布局,合理确定市区乡镇各村庄内部道路等级和宽度。根据道路功能确定农村道路铺装形式,主要道路路面宜采用柏油、水泥等材料,实现路面硬化;次要道路及宅间路铺装要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原则,采用砖石、砂石等乡土生态材料;传统村落道路铺装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对现有农村道路进行严格认真的养护和监督管理。

2、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

(1)积极探索并实施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方式

规划近期仍将靠近城市及沫河口镇周边的村庄,污水纳入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采用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工艺;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且优先推进环境敏感区域、规模较大的村庄和新建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2)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转变

规划要求配置环保、密闭、高效的压缩式垃圾收运车辆;镇垃圾转运能力满足本辖区内农村生活垃圾及时转运的需要。道路两侧设置垃圾池;居住区、集贸市场设置符合规定的垃圾收集容器。村庄(含自然村)配有足够数量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行政村配有垃圾收集车。保洁员配备必要的清扫保洁工具和劳动防护安全用具。

(3)推进农村厕所改进措施

农村厕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然而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旧习惯的影响,厕所一般比较简陋。积极推动建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从全国爱卫办推荐的粪尿分集式、水冲式和三格化粪池式3种类型中选择适宜类型,严格按照标准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并通过改厕带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根据市区农户居住的特点,卫生厕所的厕屋要求选在农户院内,尽可能在中院或前院,便于使用,严禁建在院外和低洼地带及水体周围。

3、宜居村庄建设

(1)村容村貌整治

规划把“原貌整治、塑造特色”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导模式,在尊重村庄现状格局的基础上,坚持整治与保护并重,不拆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风貌,充分利用已有建筑、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统筹考虑村域及居民点范围邻近的山、水、林、田、路等生产生活要素,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消除露天粪坑和垃圾散乱堆放,彰显地方特色和乡村风貌,“让乡村回归乡村、让乡村增添活力”。

(2)农村环境绿化

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房前屋后、空闲宅基地、小块闲置空地等全部见缝插绿,栽植乔木,适当配置灌花;村庄周边空闲地、荒滩、荒坡、荒地和低效土地营造环村片林,积极发展经果林;入村道路两侧栽植2-3行乔木,形成村庄“绿色长廊”。村庄周边及河边、溪边、渠边、塘边栽植水利景观林,形成滨水风光带;结合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形成森林生态防护屏障。

(3)正理处理农村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关系

充分依托市区村镇的区位条件、自然禀赋、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按照“一村一品、一品一业”的要求,科学合理选择村域经济发展之路,特别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

四、结束语

美好乡村必然是天蓝地绿水清的乡村,必然是山川秀丽、环境优美的乡村。我们只有打造更多的美丽乡村、美丽小镇,才能创造整体整洁优美、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李兵弟.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报.2006.(22)4:14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