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园文化美育因素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3

强化校园文化美育因素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庆仁奚春华

[摘要]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美育功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能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应该以美育的形象性特征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的情感性特征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的潜在性特征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校园文化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的挑战,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十分必要。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高校校园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基于此,本文拟对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美育因素拟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展开探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载体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发展于50年代至60年代,直至80年代中后期才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于社区文化之林。而学术界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也众说纷纭,主要的观点有:“启蒙说”、“社团说”、“精英说”、“氛围说”、“活动说”等。目前,比较一致的表述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大背景中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在高校校园的折射和反映,也是高校校园沟通社会的桥梁与中介。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其自身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高校师生为创造主体,以高校校园为缔造空间,以校园精神为内在核心,以育人为主要导向,反映高校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并坚持遵循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社会亚文化,也是该所学校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它反映该所学校的特点、面貌与个性,是学校灵魂之所在。

高校校园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物质文化,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实物建筑等,如教学楼、图书馆、教学科研设备、文体活动设施、园内景观、雕塑牌匾等。二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具体表现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其中校训为校园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三是制度文化,它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一方面以其有形的制度规范为外在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以无形的价值观念包含于制度本身,具体表现为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及实施的组织机构。

校园文化表现形态多种多样,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校园文化载体。从校园文化载体所承载的内容可分为:一是学术性文化载体,如课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等;二是宣传教育性文化载体,如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宣传栏、校规校纪、校心理健康指导机构等;三是娱乐健身性文化载体,如体育馆、游泳馆、学生俱乐部(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四是实践技能型文化载体,如大学生进行的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五是综合性校园文化载体,主要是指具有学术性、娱乐性、实践性等多种特点的校园文化载体,包括学生宿舍、学生社团和校园网等。①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会不断更新,与此相应地还会出现新的校园文化载体。

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客观地存在于高等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要通过灌输和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但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党的教育方针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必须由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指明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发展方向。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要始终围绕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部署,在内容上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相契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其次,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之所以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由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一特性所决定的。校园文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是人才培养导向功能。依托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目的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思想行为约束规范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展示着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及制度文化,并约束规范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最后,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反作用。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实现良好的功效,仅靠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环境因素,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达到润物细无声。但存在于校园的文化是纷繁复杂的,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庸俗的,也有高尚的。只有高尚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起正效应,校园存在的低级的乃至庸俗的文化只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负效应,它将降低、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所以,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成为一种强而有力的隐性教育力量,它会以其独特的潜在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强化校园文化美育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体现美、展现美、传承美、具有美育价值的文化,美育价值是校园文化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美的因素(审美)不仅可以滋养人的知性,而且也哺育人的德性,有利于形成人对事物的整体而敏锐的反应方式,孕育着人的自由创造的能力,并在较深刻的意义上造就出完美的人格个性。而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要求,美的因素既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同时还为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内在动力。”②很显然,美育功能在校园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陶冶人的审美情操,培养人的审美意识与情趣,还可以促使人的知、情、意等各种心理功能的融合与协调,最终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教化人目的。而这一功能的有效发挥,必然也会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虽是两种不同教学领域的教育活动,但二者也有具有内在一致性,并且二者的良性互动也可增强教育效果的实效性。首先,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理性,美育偏重于感性,但在教学目的上是一致的,都以育人为目的;其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不同,美育侧重于发展个体的个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统一社会的整体性,但在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后,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美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保障美育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健康发展;美育也以其特有的育人方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将美育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以美育的形象性特征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自身美的形象,包括思想美、品德美、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等方面,使自己成为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以美促美,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提高自己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理解与感悟,让自己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其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PPT课件,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把思想政治理论更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其三,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们参观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校园里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别是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以美育的情感性特征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特征很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是一些空洞无物、高谈阔论的教条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厌恶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情通理,理在情中,就会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深入人心、打动人心,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设置适当的情景,采用适当的审美形式和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美育的情感性特点,注意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通过其亲身的情感体验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譬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影视、图片、歌曲等设置爱国主义情景,并且通过老师饱含爱国情感的语言讲解与分析,激起同学们爱国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抽象空洞说教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

最后,以美育的潜在性特征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借助于形式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之中,让大学生平时在校园里接触这些校园文化载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潜在教育力量,长期生活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们不仅直接获得了美的情感体验,而且在情感的交流与陶冶中也间接地获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经过长期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熏陶的大学生,会形成一种追求真善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而这种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一经形成,最终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作用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使其形成良好的牢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

[1]宋德新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01-204.

[2]汪振城.中小学立美教育论纲[M].浙江大学社出版,2000:14.

作者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