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让政治课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谢翠淑

【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课首导入课中展开课尾延伸作业设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

所谓“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课首导入生活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学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树的生长需要阳光和煦,小花的吐蕾需要春风化雨……我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伤害青少年的事时有发生,同学们,你或你的同龄人在生活中受到过哪些伤害?让我们一起说一说。”

在课首导入的常用方法有: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让学生与实物见面,调动多种感官并亲自操作,从中孕育直观感受的实物法;以小品等为中介,搭起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桥梁的游戏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唤起法;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倾诉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验的倾诉法。刚才就是运用了唤起法和倾诉法,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开启新课。

2.课中展开生活化。毛泽东主席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尝一尝的感觉,绝对和只听说的滋味不一样,也绝对和只看着的滋味不一样,那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教师在课堂展开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活起来,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

例如,在讲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的《炼就一双慧眼》时,我就和学生进行一次模拟市场交易活动。活动中,我特意戴上了事先准备好的草帽,脖子上搭上一条毛巾,把自己打扮成小贩的模样,并拿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食品(大部分是优质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过期的、假的食品,比如把红糖水装进可乐瓶的“假可乐”等等)做起买卖,鼓励“买家”们来购买我的商品。这样一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马上进入“买家”角色参与进来。不出我所料,他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很少有人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瓶口密封情况等等,都是付了钱之后拿了就走。在这一买卖活动结束之后,我特意把不合格食品要了回来,于是引发了学生一场激烈的大讨论: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应注意些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而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心真正有了感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提高了认识,这样的东西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课中展开的常用方法有:

2.1实例教学法: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典型材料、新闻事例等来表明、分析、理解教材中阐述的道理和要求。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对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发表看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认识、解释、说明具体的事实、材料、例证。

依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来观察、分析、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

2.2活动教学法:

体验性活动:就是强调活动的开展旨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实践锻炼。这类活动可以是小品表演、才艺展示、模拟法庭、社会实践活动等。

制作性活动:它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作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这类制作可以是手抄报、调查报告、卡片等。

2.3探究教学法:就是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为问题形式,创设真实生活情境,通过分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主要类型有:在观察质疑中探究、在角色体验中探究、在社会实践中探究。

上述《炼就一双慧眼》的教学案例就是体验性活动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综合运用。

3.课尾延伸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所以,一节课的课尾不能突然停止,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驱动学生将课中学习的收获和道德感悟拿到生活中去验证,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讲授《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后,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本地的环境问题还不少,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于是,同学们纷纷表示要自觉履行环保义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同学们还自发编辑了一期黑板报,宣传环境问题的危害,号召大家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还向环保部门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课尾延伸的方式有: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搞小制作、社会实践等。

4.作业设置生活化。传统的作业设置以书本知识为主,主要采用填空、问答等形式。但新课标更注重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作业设置上也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社会热点或敏感问题。

认识类作业:可以以材料分析、实践与探究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在学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后,可以“三鹿奶粉”事件为材料设置习题:①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侵犯?②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你有哪些好的建议?③作为消费者,我们在消费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④如果你是生产者,你会怎么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觉悟,更好地指导他们以后的生活。

行为类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在学完《孝敬父母》一课后,向学生布置“我为妈妈洗脚”的作业;学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后,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义务植树”或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等,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真实的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泉,只有用真实的生活来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迸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强.《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9页

2冯根水.《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