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作品的中文译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3

西方文学作品的中文译名分析

李学源

□李学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介绍及对几种翻译类型的列举,有针对性的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确定最合适的翻译方式,并进行分类及总结,从而对译者和读者双方的研究与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译名直译意译文化背

作品风格

翻译不是容易的事情,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如此。首先,译者必须是一名翻译家,要对全书的内容,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同时译者又必须是一名作家,要具备相应的文学功底和文字驾驭能力。“翻译的原则是忠实。翻译的忠实,指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不是一定要忠实于个别的词。为了确切地表达意义,个别的词不妨变动;有时还须从整体着眼,作较大的更动。”如果一个译者做不到这点,那其译作只能算是“传意不传神”。同样,一部作品名称的翻译也因如此。在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个书名往往在全书内容定稿之后才确定下来,可见书名的重要性。确实,翻译一本书,译好书名是相当关键的。对读者来说,名称是他们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左右其阅读的兴趣。所以对一名译者来说,就是要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将其译成符合中国读者习惯,并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中文书名。所以书名的翻译不仅仅是准确和达意就足够的,它需要的是一种魅力。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深刻地了解作品内容和中心,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对作品所处的时代、场合等社会历史方面的状况有所认识,能够深刻地感受作者确定名称所寓含的意义以及自身思想等。这是很需要译者去钻研和琢磨的。

1文学作品名称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翻译一部文学作品的名称,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直译(LiteralTranslation)就是将原作品名称毫无保留,毫无修饰的译作中文。这是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这种译法通常适用于原作品名可以很贴切的体现作者思想或是文章主旨的作品。如《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此外,一些由作品主人公来命名的作品也通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如《简?爱》(JaneEyre)等。意译(FreeTranslation)就是并不将作者的原名称一字不差的翻译成中文,而是用比较婉转,容易被中国读者所接受的方式翻译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这种译法主要是针对那些通过直译方法无法清楚展现文章内容或作者思想的作品,这也是翻译方法中较为常见的。代表作有《雾都孤儿》(OliverTwist)、《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等。

2通过现有作品介绍两种基本翻译方法

2.1直译类型。马克?吐温(MarkTwain)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愚昧与黑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AdventureofHuckleberryFinn)。

《哈克历险记》是典型的直译名称。这个名称也恰恰翻译了这部书的内容和精髓。故事描述了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而相依为命的生活。哈克为了能让吉姆获得自由,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得知,吉姆的主人已在遗嘱里解放了他。结局可谓圆满,但过程可是曲折起伏,惊险重重。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背景下为一个黑奴争取权益和自由,用“历险”一词来形容绝对是非常恰当的。于此相似的一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TheAdventuresofTomSawyer)则是描写了一个活泼顽皮而有富有正义感的孩子汤姆?索亚不堪家庭的枯燥和虚伪,同小伙伴哈克贝利?费恩等人进行的种种冒险活动。最终不但找回了自我,还帮助村里破解了一场杀人及藏宝的案件,同样惊险。马克?吐温不但对故事内容描述的细致入微,而且对故事名称的创作也是深有功力。这两部作品看似简单,却无不总领概括了整个故事,令读者兴味盎然,也为译者的翻译工作省力不少。

2.2意译类型。上面两部作品作为直译,很大程度是因为“历险记”(adventure)。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将所有"XXX历险记"都看作是直译类型。一个典型的反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DanielDefoe)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从名称上来看,这部作品理应被直译为《鲁滨逊?克鲁索》。但这部作品并非像其他以主人公名称来命名的作品那样,是一部描写鲁滨逊一生历程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鲁滨逊不安于闲适平淡,一心想到海上冒险,19岁时私自离家当了水手。在一次航海中,他的乘船遇险,鲁滨逊幸免于难,流落在一个海岛上,开始了长达28年的荒岛生活。最终他克服困难,历经艰险返回祖国。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冒险小说,全书着重描写鲁宾逊海上漂流和流亡的生活,旨在刻画主人公在近乎令人绝望的困境中的乐观和惊人的毅力,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因此,这部作品不能被简单地译为《鲁滨逊?克鲁索》。而《鲁滨逊漂流记》这个意译名称虽然简单,但却实实在在地深入了作品的内在,迎合了作者的初衷。也由此成为了文学译名中的传世经典之作。

3文学作品名中译方法的几种类型

3.1开门见山型。开门见山型是文学作品名称直译的最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以作品主人公名称来命名的作品。相比起中国的文学作品更多的以书名直接点明要旨或概括内容,采用主人公的名字或事件发生的地点作书名则是西方文学的一贯传统。而这类作品的中译版往往采用直译的方法忠实于原著名称。如爱尔兰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Bronte)的代表作品《简?爱》(JaneEyre)就是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在艰困的环境中,努力耕耘开创自己的爱情与人生的故事,抒发了作者的胸中积愫,进而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借以表达作者自己思想的自传体小说,所以无论取其它的任何名字,都无法对简的形象及一生的经历给予一个准确的刻画,更无法体现其寓含的自传性质。唯《简?爱》这一直译译名同它的同名主人公一起在中国的读者心中生根发芽,无人不晓。

3.2引经据典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名称都可以用直译方法完美的呈现的。所以对于大多数作品来说,意译的方式是比较常用的翻译方法。而具体体现出来的就是引用古籍经典以及成语、习语等作为文章的意译名称,以达到既准确又雅观的效果。例如AldousHuxley的两部小说PointCounterPoint和TwoorThreeGraces,译为《针锋相对》、《二三其德》。以《二三其德》为例,小说的主人公Grace是一个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女人。她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一生改嫁三次。译名中的“二三”恰与twoorthree吻合,取直译;“其德”二字又与女主人公的德行符合,取意译。可谓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上乘佳品。该译名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出处。它出典于诗经中魏风《珉》篇,其中有一句“土地罔极,二三其德”,形容一个人言行无常,前后不一致。这一译名不仅考虑了词汇本身的意义,同时还兼顾到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由于语言环境所产生的实际意义。

4通过不同的翻译原则及方法对文学作品译名进行分类

4.1按照作品的文化背景分类。傅雷先生翻译的《高老头》。这本书的原著是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HonorédeBalzac)的代表作LePèreGoriot,先后有穆本天的《勾利尤老头子》和傅雷的《高老头》两个译本,其中的傅译本已经在我国成为最畅销的翻译小说之一。而这部书的名称也曾经引起过争议,翻译家曹聪孙曾在文章中说过:“直译,是以准确还是以通俗为标准?如果拿准确来要求,那么巴尔扎克的《老戈里奥》(或《戈里奥老爹》)就不好译为《高老头》。”曹先生似乎以为用“老”或“老爹”两字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把法文中的“père”一字翻译出来。其实不然,在法文中这“père”一词,假如冠在姓氏之前,往往是用来称呼一个上了年纪,但又由于社会地位低微,不值得被人尊为“monsieur”(先生)的人,因此在意义上正好符合中文里的“老头”,绝不是什么“老爹”、“老先生”之意。这样的例证在巴氏的另一部小说中就可以找到。《欧也妮?葛朗台》(EugénieGrandet)中的“老葛朗台”就是首先被人称作“père”,发迹后才改称为“monsieur”的。傅雷先生之精通法文,翻译书名时之用心良苦,由此可见。而由此也得出了作品名称翻译的另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同类作品中莫泊桑(GuydeMaupassant)的《漂亮朋友》(BelAmi,王振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还有杰克?伦敦(JackLondon)笔下那个既是小说书名,又是小说主人公绰号的《毒日头》(BurningDaylight,裘柱常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都绝对是两全其美的译名。

4.2按照作品的自身风格分类。此外,按照作品自身表现的风格选择翻译方式也是译名的原则之一,例如描写战地生活的ForWhomTheBellTolls,共有三种译名:《战地钟声》、《丧钟为谁而鸣》、《钟为谁鸣》。虽然有人认为“海明威在书首就指出书名的出处,暗示主题。读者完全有能力体会到bell非泛指,而特指丧钟。小说名译为《钟为谁鸣》,内涵与外延都很明朗,任何字眼的补充说明都是画蛇添足。”但是就其作品的风格及内容来说,作为一部战地作品,文章更适合取一个更加能够凸显战争的无情的名称,从而起到批判战争,向往和平的作者初衷。所以以作品的自身风格来讲,《丧钟为谁而鸣》这一名称明显是要比另两个更加贴切的。

5非文学类作品(哲学、文化等)名称的翻译原则及方法

除了上述介绍的小说等文学类作品之外,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知识类和哲学类的著作逐渐开始在中国广为流行。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领导人和哲学家马克思(KarlMarx)的代表作《资本论》(DasKapital,英文:Capital),德国哲学家和格尔的《逻辑学》(Logic)等。而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引导用途。作品自身具有相当严肃性,而其内容也注定了它们的命题往往是开门见山,直指中心的。所以这类作品不宜使用意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准确明了的标题对于学习者的学习研究的帮助作用也是不言自明的。

6结语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astiseast,andwestiswest,andneverthetwainshallmeet.”翻译过来就是说东西方在生活习俗、语言环境等地方都有很大的差异,不可一概而论。翻译也是一样,“以效果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无论是将西方的东西汉化还是将中国的名著西化都要在翻译过程中着重注意双方的文化差异,从而适当地选择正确的翻译手法,将作者想要借作品抒发的感情用最好的、最接近读者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部成功的译作。

参考文献

1丰华瞻.漫谈书名的翻译.外国语出版社,1980(2)

2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曹聪孙.关于翻译作品的译名

4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

5朱树飏.谈谈文学书名、人名的汉译.翻译通讯出版社,1985(7)

6译网.http://www.cntranslators.com

7卓越网.http://www.joyo.com

作者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