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析张厚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析张厚鑫

张厚鑫

鄄城县水务局苏泗庄引黄灌区管理处山东鄄城县274600

摘要: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质量。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科学合理手段,这样才能满足更高的要求,取得显著治理成效,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引言

生态水利理念被广泛应用在河道治理中,贯彻落实到过程中每一个阶段,从而取得显著成效。对于出现问题要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出其中的原因,再提出具体策略,这样会更加具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改善河道环境质量,在治理中融入生态理念。

1河道治理工程的作用

灌区河道治理工程基于河道治理规划,需要进行水利建设和清淤整治,通常,工作人员会因地制宜地确定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使河道治理的综合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不仅要考虑施工细节,还要考虑整体情况。灌区河道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但可以防洪、灌溉、蓄水和观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气候调节作用。河道治理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工程的设计及施工阶段,进一步提升河道治理工程的作用,让灌区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

2.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

生态水利工程目标是恢复或者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如果仅仅依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的,例如直接在岸边植树种草,或者是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虽然这些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但是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要认清问题的本质,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1]。治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力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尊重自然,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面貌,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多样性是生态良好的前提条件,通过自身调节就可以实现内部协调统一,所以尽量不要人为的去改造,要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2.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

河流生态治理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和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应该是在小尺度、短时期以及零星布局的范围内进行。通过相互之间比较可以发现,大景观尺度在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的效率要高一些,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仅要浪费大量时间,而且成功可能性也比较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仅仅是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要从整体上去考虑[2]。对于河道生态系统改善,如果只是着眼于某一个方面,显然效果并不是很好,要明白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要树立起全局意识和长远意识,这样才能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确保达到和谐状态。

3如何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下进行河道治理

3.1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一方面,从大自然河流应有的生态环境出发,提升河道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比如,河岸线的形状可以构建成陡缓错落的不规则形状。同时也要注意河道深滩和浅滩的合理组合,使淤积、侵蚀和冲刷等可以出现在合理位置,可以提升河道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更多的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3]。另一方面,注意河道环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促进整体环境的协调性。根据周围环境合理设计河道周围环境,可以实现多重环境之间的连接,扩大河道生态系统的范围。比如,可以增加河岸边树木和绿地面积等。另外,在设计河道景观时,最好以简洁朴实为原则,更多地采用天然的石材或者木材等进行河道周围景观设计,使河道可以更好地保持自然状态[4]。

3.2建设生态河堤

生态河岸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设置好河道中心线。河道中心线是河道整体形状的体现,在进行中心线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河流的走向、周边环境情况、河道宽度变化以及河水流动动力等因素。第二,合理设计和布置河道两侧的浅水域,这样不仅可以在视觉上感受到河道更大的宽度,还可以为河道两侧造景布置提供更多的空间,让河湾、河滩和湿地之间形成有层次的景观。第三,在进行护岸的建设时尽量采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材料。比如应用砌石构建护堤,一方面可以提升堤岸的稳定性和防冲击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造型等操作促进人造河堤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提升整体的美观性。

3.3完善灌区水利工程体系,推动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

从灌区管理实践来看,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过于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节水效益,而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容易被忽略。水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考虑水生态系统的保护,而是建设与保护协调发展,应在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维护灌区水系健康,重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5]。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过程中,在追求节水效益的同时应合理兼顾生态效益,避免因灌区过度硬质化导致区域性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自然湿地萎缩、生态恢复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发生。

3.4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标志,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应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入渠、入沟排污口的监管,实施水质动态监控,对水质不达标的重点区域要研究制定排污口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区域要限制审批。另一方面应加强同环保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水利和环保部门协商联动机制,定期通报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有关情况,加大水污染重大问题联合执法力度。同时应重点加大农田面源污染对灌区水体污染的监管与治理力度,通过广泛宣传和引导,积极倡导推广绿色生态农业。

3.5抓好监管与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应用研究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重视工程措施或过分强调水资源管理制度、宣传教育、监督管理、法制、科技等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面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和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广泛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可,倡导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显得尤为迫切。同时,应加快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产业、水利生态服务产业、水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与实践,应加快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效益评估方法、指标体系构建等基础应用的研究。

3.6其他生态水利应用措施

为了给河道中的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环境,可以把大大小小的石块排列在河床中,通过凹凸不平的石头来创造更多的浅滩和小深沟,帮助水中的鱼类等生物进行栖息和繁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石块最好放置于河床地基比较坚固,且较深的地方,避免急流冲散和枯水期堵塞。另外,还可以在河道中设置鱼道、丁坝等,以便形成水下的紊流,从而有利于氧气传送到水底,为水中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使河道环境越来越好。不管哪种措施都是以提升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活力为目的,只有增强河道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当前,很多河道治理工程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我国部分河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水利设计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化的水利工程,从而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舒适。

参考文献:

[1]万军.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水利应用探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12):176-178.

[2]田紫望,黄炯.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7(04):106-107.

[3]赵宇.河堤加固中生态混凝土护坡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3):215.

[4]张雪超,康晓为.河堤除险加固工程处理措施[J].吉林农业,2016(07):90.

[5]林馨,徐燕,仲兵兵.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17(12):145-146.